(一)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在距离城镇供水管网较近的农村,通过扩容改造和管网延伸,改善农村供水
条件。对部分规模较小、设施简陋的单村供水工程进行配套改造,推进联村并网
集中供水。对人口相对分散区域,进行小型和分散式供水工程标准化建设。对易
地扶贫搬迁农村安置点,新建或改善供水设施。完善净水工艺、配备消毒和水质
检测设备。
(二)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
加快新型小城镇、中心村电网、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安置点和农业生产供电设
施改造升级,稳步推进农村电网投资多元化,推进东中部地区城乡供电服务均等
化,解决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电压不达标、架构不合理、不通动力电等问题,加
快藏区和新疆农村电网建设攻坚。
(三)农村清洁可再生能源工程
支持建设生物天然气工程和大型农村沼气工程,向小城镇和新农村社区集中
供应高品质生物质清洁燃气,开展多余燃气高值高效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
小型风能、农村绿色小水电、省柴节煤炉灶炕。
(四)农村公路畅通工程
全面推进通建制村硬化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建设和危桥
改造。推进较多人口聚居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通硬化路建设。加强旅游路、资
源路、产业园区路和新型村镇出口路等县乡公路改造。
(五)农村危房改造及农房抗震安居工程
改造农村危房1600 万户左右,基本完成存量危房改造任务,统筹开展农房抗
震改造。
(六)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工程
建设农村地区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利用设施。推行垃圾源头分类、就地减量、
资源化利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将城镇周
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管网处理,在离城镇较远且人口居住较集中的村庄建设村级
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在人口分散的村庄建设户用污水处理设施。
(七)宽带乡村工程
较发达地区推进光纤到行政村、宽带到自然村,欠发达地区重点解决行政村
宽带覆盖。边远地区、山区以及海岛等推广应用移动、卫星等无线宽带技术。新
规划建设的成片新农村、农牧民安居工程,推进光纤到楼和光纤到户建设。到2020
年,实现约5 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3000 多万农村家庭宽带升级,使宽带
覆盖98%的行政村,并逐步实现无线宽带覆盖。
33
----------------------- Page 37-----------------------
第七章 有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 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着力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加强重点区域山水林田湖综合
治理,构建生态安全屏障,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防范生态风险,增强生态承载力。
一、落实生态空间用途管制
(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
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划定
生态保护红线。落实目标考核责任制,严格征占用管理,将生态
保护红线落到实处。努力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构
建绿色生态屏障、确保国土生态安全提供支撑,为实现经济社会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障。
(二)健全资源环境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覆
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点领域和禁
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重要区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推进耕地、河湖、草原休养生息,完善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的公
益林管护机制,扩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范围,提高补助标准,稳
步推进退耕还湿、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试点,完善捕捞渔民转产转
业补助政策,提高转产转业补助标准。在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
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和水生态修复治理区、水产种质
资源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全面开展生态
保护补偿,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对在地下水
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地区实施耕地轮作休耕的
农民给予资金补助。
34
----------------------- Page 38-----------------------
二、推进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
(一)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重点防护林体系等林
业重点工程建设,推动重要江河源头区和重要区域水源涵养林建
设,开展退化防护林修复,加强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在
25度以上坡耕地、严重沙化耕地和重要水源地 15-25度坡耕地
开展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
林商业性采伐。发挥国有林区、国有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
用。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二)强化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严格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总
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总量“三条红线”,实行水资源
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大力建设节水
型社会。严格地下水年度用水计划管理,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
和限采范围,实施地下水开采总量和水位双控制。加强水功能区
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权制度,积极培育水市场,充分运用市场
机制合理配置水资源。严格河湖生态空间管控,加强对水源涵养
区、蓄洪滞涝区、滨河滨湖带等水生态空间的保护,严禁围湖造
地、围垦河道。科学确定和维持河湖生态流量和生态水位,将生
态用水纳入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
护区,加强对周边排污口的清理和整治。
(三)进一步强化草原保护建设。依法推进基本草原划定,
建立草原休养生息制度,严格执行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加
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力度,启动已垦撂荒草原治理,继续加强“三
化”草原治理、草原鼠虫害治理和草原防火,推进南方重点地区
草地保护建设。
(四)推动河湖、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治理。加强重要河湖、
35
----------------------- Page 39-----------------------
国际重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
地公园保护与恢复,有计划推进退耕还湿、退田还湖、退养还滩。
通过合理调整区域水土资源开发规模、生态补水、湿地植被恢复、
有害生物防控等措施,开展重要河湖、湿地综合治理,保障重要
河湖和湿地生态用水。
(五)强化海洋生态修复。严格执行自然岸线控制指标制度,
加强岸线整治修复。严格执行围填海管理制度,严控围填海造地
规模。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推进海岸
带、近岸海域、典型海岛、重要河口和海湾区域红树林、珊瑚礁
等受损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
(六)加大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力度。建设一批水生生物保护
区和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实施水生生物湿地、重要鱼类栖息地
及渔业经济物种保护。完善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发展人
工鱼礁和海洋牧场,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扩大水生生物资源
增殖放流规模,加大伏季休渔禁渔力度,研究适当延长休渔期,
严厉打击非法捕鱼,促进渔业资源永续利用。
(七)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
探索建立以自然生态资源保护为核心的国家公园体制。加强已建
自然保护区整合,建立生态廊道,增强自然保护区间的联通性。
加强极小种群、极度濒危物种和大熊猫、亚洲象、虎、豹等重要
野生动植物生境和栖息地保护和恢复,以及林木种质资源保护,
实施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建设救护繁育中心和基
因库。加强涉及自然保护区开发建设项目管理,强化监督检查。
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自然科学普及平
台功能,加强自然保护区科研、管理等专业人员培训。
36
----------------------- Page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