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12-07 来源:发改委网站
   一、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 
   (一)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农产品产地初 
加工补助政策,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区延伸,建设一批布局 
合理、优质稳定的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 
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商品化率和入市品级。支持粮食主产 
区发展粮食深加工,实施主食加工提升行动,提高经济作物和菜 
篮子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扎实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 
用。发展一批集高效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服务业、农业科技示 
范、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加工园区, 
强化区内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 
   (二)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优化农产品市场结构和布 
局,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完善农产品市场骨干网络,推动农产 
品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升级改造,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 
力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加工配送中心和国际农产品展销中 
心,发挥价格形成中心的作用。积极发展便民菜店、社区直通车 
等多元零售业态,推动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完善农产品期货 
市场。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健全跨区域农 
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完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体系,形成线上线下 
融合、农产品进城和农资、消费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格局。大力推 
                   22 
----------------------- Page 26-----------------------
进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物流成本。 
   (三)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 
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因 
地制宜发展庭院经济,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 
一村一韵的美丽村庄,有序发展以农业和森林为主题的公园。加 
强农村文化遗迹和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 
护,积极发掘、保护、延续和推广农耕文化、乡土民俗文化。利 
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和社会公众 
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 
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农事节庆活动等创意农业。鼓励发 
展工厂化、立体化高科技农业,以及定制农业、会展农业、农业 
众筹等新型业态。 
   (四)促进农民共享产业融合增值收益。打造农村产业融合 
利益共同体,让更多农民分享农业产业链延长和价值链提升带来 
的红利。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 
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签订长期稳定的农产品购销合同,提供贷 
款担保、技术培训等服务,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大 
型粮油加工企业与种粮农户以供应链融资方式结成更紧密的利 
益共同体。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 
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探索建立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 
合作社和企业的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 
收益。实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农民分享产业融合增值收益相挂 
钩,强化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 
程。 
                   23 
----------------------- Page 27-----------------------
   二、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一)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和规 
模适度的家庭农场,提升农户家庭经营能力和水平。深入推进示 
范社建设,引导和促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 
化龙头企业,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探索组建现代农业产业化 
联合体。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 
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工商资本租赁农地 
的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 
 “      ” 
持 三位一体 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 
中专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加入职业农民队伍,造就高素质的新 
型农业生产经营者。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加快农垦规模化 
农业经营发展步伐,把农垦建成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力量。 
    (二)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定并完善农村基本经 
营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 
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 
的原则,引导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流转承包土 
地经营权,以及通过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股份合作 
等方式,推动实现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承包农户将土 
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倡导租金保底加利润分红相 
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加强经营方向的引导和监管,坚持以粮食 
                  “    ” 
为主,防止耕地流转后大面积 非粮化 。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严 
禁耕地“非农化”。 
    (三)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 
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支持为农户提供代耕代 
收、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发挥对农业生产经营的支撑作 
                    24 
----------------------- Page 28-----------------------
用。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专业化规模化服务。 
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支撑工程,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 
制创新试点。通过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方式,支持科研机构、 
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从事农业公益 
性服务。大力培育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农业经营性 
服务组织,创新服务模式,鼓励开展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 
推动供销合作社由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 
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把供销合作社打造成为与农民利益联结更 
紧密、服务功能更完备、市场化运作更高效的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三、促进农民就业创业 
    (一)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格局。通过引导 
产业转移、加强对口帮扶与合作等多种方式,带动农民工返乡创 
业。鼓励输入地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口帮扶输出地建设承接产业 
园区,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带动 
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实施返乡创业培训五年行动计划,健全 
返乡创业服务体系,支持返乡创业园、返乡创业孵化基地、信息 
服务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鼓励积累了一定资金、技术和管理经 
验的农民工,抓住机遇创业兴业,把小门面、小作坊升级为特色 
店、连锁店、品牌店,把适合的产业转移到家乡再创业、再发展。 
引导和鼓励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渠道下沉,带动农民工等人员借力 
“    +” 
 互联网 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商业,对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 
绿色农产品等输出地特色产品进行挖掘和升级,促进品牌化经 
营。加大对农村灵活就业的扶持,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 
          “     ” 
民合作社等通过 接二连三 实现产业融合。鼓励返乡人员共创农 
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林场等新型农业经 
                    25 
----------------------- Page 29-----------------------
营主体,发展规模种养、农产品加工、农村服务业以及农技推广、 
林下经济、贸易营销、农资配送、信息咨询等产业。 
   (二)完善农民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强化县乡基层就 
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农村基层综合 
公共服务平台、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支持乡 
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社会资本合作共建智能电商物流仓 
储基地,健全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畅通农产 
品进城与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渠道。依托现有各类合规开发园 
区、农业产业园,盘活闲置厂房等存量资源,支持和引导地方整 
合发展一批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引导早中期创业企业集群发展。 
加大对农民就业创业培训的支持力度,建设一批农民就业创业实 
训基地,大力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鼓励发展各类就 
业创业服务机构,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咨询指导、项目推介、职 
业介绍等服务。指导和督促用人单位与农民工依法签订并履行劳 
动合同,规范农民工劳动用工管理。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 
依法将与用人单位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 
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积极推动用人单位为农 
民工办理失业保险。改善农民工劳动条件,保障安全生产,加强 
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及时将返乡创业农民工等人员纳 
入到社保、住房、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范围。 
   四、深入开展精准扶贫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提高扶贫实效。 
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 
       ” 
不起一方人 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对生态 
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且无法依 
                   26 
----------------------- Page 30-----------------------
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 
的提供医疗救助,提高扶贫实效。 
   促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 
农产品及其加工业,因地制宜发展振兴传统工艺,深入实施乡村 
旅游扶贫工程,合理有序开发优势能源矿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 
             “     ” 
光伏产业。实施贫困村 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强化贫困地区 
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大 
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品牌推介营销支持力度。积极组织有劳动能力 
的贫困群众就地转为森林、草原管护人员。针对生态敏感和脆弱 
地区(流域)的人口,采取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实施生态保护修 
复工程等措施,提高收入水平,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在贫困地区 
组织开展水电、矿产资源开发资产收益扶贫改革试点,对开发水 
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 
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推动金融扶贫, 
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和专项债券筹集资金,设立扶贫再贷款,引 
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和贫困人口就业创 
业。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财政贴息、免抵押免担保的扶贫 
小额信贷。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