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全国农产品加工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2016—2020年)全文

2016-12-07 来源:农业部
  (四)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组织实施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促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培育融合发展载体、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完善融合发展机制为主要任务,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支持、营造氛围等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产业融合示范点和先导区建设,加快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工程内容详见专栏4。

专栏4: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工程

  

1.推动产业融合试点示范。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方式,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物流企业、农产品电商平台、专业协会等积极开展种养加结合型、农产品加工业引领型、休闲农业带动型、“互联网+”支撑型、产业园区整合型等多种产业融合模式的试点示范,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合理分享初级产品进入加工销售领域后的增值利润。“十三五”期间,总结推广一批产业融合典型模式,推动形成一批产业融合新型业态,选择适合融合、有基础、有优势、成规模的重点产业和区域进行试点示范。

2.实施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配合有关部门共同推进试点工程实施,建设100个示范县、1000个示范乡、10000个示范村,实现各类规模种养区、加工区、物流区、流通区无缝对接融合,农业综合效益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创建产业融合先导区。结合实施产业融合百县千乡万村试点工程和新型城镇化,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园区、休闲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平台,示范创建一批产业融合先导区。鼓励和支持产业融合先导区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开展宅基地入股等试点,改革集体经济经营管理体制,探索产业融合政策扶持措施。鼓励和支持产业融合先导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形成一村一品、一乡(县)一业。鼓励和支持产业融合先导区积极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大力发展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食品短链、社区支农、电子商务、体验经济等多种新型业态。

4.支持优势特色产区和贫困地区产业融合发展。采用先建后补、以奖代补、贷款贴息和产业基金等方式,以能够让农民分享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为扶持对象,重点支持鼓励主产区和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兴办加工流通、加工流通企业与农民股份合作建设标准化原料基地、休闲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电子商务企业建设配送体系等。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农业部门要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突破口,给予高度重视,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要按照中央的要求,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理顺部门分工,密切协作配合,转变工作方式,调动社会力量,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切实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健康发展。

  (二)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设立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民、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产地加工、产品直销和农家乐,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扩大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资金规模和专项投资产业基金规模。扩大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政策的资金规模,拓展支持内容和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鼓励地方将农产品初加工产品列入绿色通道。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扶贫开发资金等涉农项目,要将产业融合发展作为重点内容,给予支持。加大粮棉油糖等重要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农机购置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逐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尽快统一农产品加工进销项增值税税率,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高征低扣问题。加快构建覆盖全国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服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前提下,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产后流通、加工配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设施用地,出台专门政策,解决用地难问题。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农村承包土地确权颁证,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办法,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土地市场。注意加强对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监管和风险防范。加快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发展,探索加大长期资金投入。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构建农业风险防范体系,降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对农业生产和产后加工、流通环节的影响。积极发展行业协会、技术创新或产业联盟,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经济、技术等要素的深度融合,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协调发展。深化农产品加工业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部门、行业、地区之间的协作配合,形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

  (四)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各级主管部门要积极搭建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创造有利条件。加快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开展协同攻关,研发推广农产品加工共性关键技术。搭建农产品加工对接平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专用原料、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市场营销、融资贷款、参股并购等配套服务。搭建农民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农民创业创新园,培育产业融合主体,为农民创业提供场地、技术支持和学习实践基地,开展创业展示、创业辅导、创业培训、创业大赛等活动。搭建行业运行分析和监测预警平台,建立专家队伍,完善数据库,加强信息发布,指导行业和企业发展。依托各类农业科研、推广项目和农业高等教育、农民职业教育、人才培训工程等平台,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和产业融合人才培养,建设一支熟悉行业情况、充满农业情怀、具备现代市场管理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五)激发农民创业创新活力

  加大对农民创业创新扶持力度,实施农民创业创新行动计划、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行动计划,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产品加工业与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积极落实和创新政策,确保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的落实,促进强农惠农富农及“三农”金融支持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向返乡创业创新群体重点倾斜;培育一批创业创新带头人和辅导师,认定一批为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实习和实训服务的见习基地,树立一批农民创业创新典型,选拔一批有思想、有文化,敢闯敢干、勤于耕耘、敢为人先的农民创业创新带头人,示范带动农民创业创新。

  (六)营造产业融合发展良好社会环境

  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融合发展好经验、好典型、好模式。围绕规划目标任务,制定分工落实方案,强化责任考核,开展动态监测,加大督促检查,加强绩效评价和监督考核。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加强宣传,深入贯彻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和本规划主要内容,宣传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作用,引导社会各方面提高对产业融合发展的认同,积极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把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