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行业改革,促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我部研究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现征求你单位意见,请认真组织研究,并广泛征求辖区内道路客运企业和基层管理部门意见。请于2015年11月10日前将有关修改意见(含电子版)报部运输服务司。
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道路旅客运输(以下简称道路客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群众便捷出行的基础性服务行业。近些年来,道路客运行业每年完成客运量约200亿人,解决320余万人的就业,年产值超过4000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都对道路客运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道路客运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服务水平不高、安全保障能力不强、行政管制较多、比较优势不明显等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升级,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出行需要。现就深化改革加快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围绕"四个交通"建设的总体要求,以支撑综合运输整体服务效能最大化为转型方向,以全方位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求为核心目标,积极稳妥推进道路客运行政审批制度、资源分配机制、价格管理机制、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安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大幅提升道路客运发展质量、服务效能、安全发展能力和综合治理能力,努力打造道路客运升级版。
(二)基本原则
深化改革、激发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简政放权,减少管理部门对微观事务的干预,增强道路客运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和灵活性,有效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积极稳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助改革。
合理定位、综合协调。准确把握交通运输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需要,找准道路客运发展定位,立足基础性、衔接性和保障性,充分发挥"门到门"的比较优势,实现与其他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和差异化发展。
提升服务、保障安全。创新行业服务模式,优化道路客运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服务效能,提升道路客运服务的精准性、舒适性和便捷性。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综合治理体系,提升道路客运安全发展能力和服务品质。
创新驱动、科技引领。创新理念观念和体制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营造重视知识、重视科技、重视创新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移动互联网与道路客运行业的深度融合,为行业发展提供新引擎。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道路客运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一是基本实现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事中事后监管机制更加完善,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基本形成;二是初步实现城乡客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际客运和城乡客运衔接更加顺畅,人民群众出行更加安全便捷、经济可靠;三是全面建成道路客运智慧服务系统,道路客运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出行信息服务、行业决策监管、企业运营组织更加智慧,服务精准性明显提高;四是道路客运安全生产可控性显著增强,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明显下降;五是道路客运对综合运输服务的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二、重点任务
(一)积极扩大道路客运企业经营自主权
简政放权,积极扩大道路客运企业在客运班线站点选择和变更、班次调整、运力调整、车辆更新等方面的经营自主权,激发道路客运市场活力。对于实现线路专营、联合经营、区域专营的道路客运企业,在上述经营线路和区域内道路运输管理机构不再审批道路客运班线运力投放(含新增、更新和调配运力)、班次增减(含加班车),允许有关道路客运企业在保证基本服务标准的前提下自主确定,有关情况报所在地县级以上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对于起讫站点均在同一地市级行政内的道路客运班线,需要变更城市建成区起讫站点的,按照变更备案办理,不再重新许可。推进班车客运标志牌与道路运输证相脱离,为道路客运企业自由调整运力扫除制度障碍。既有省际客运班线由本省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自主调整线路在本省辖区内的始发站点、途经地和中途停靠站点,对相关线路的车辆更新、延续经营等,不需要征求目的地省份道路运输管理机构意见。取消进站意向书审核,由道路客运企业自主选择起讫地客运站点,并报许可机关备案。逐步取消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对道路客运场站的站级核定,研究交由行业中介组织开展。积极探索网上受理、网上审查、网上许可等,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效能。
(二)全面下放道路客运班线管理权限
省际、市际、县际道路客运经营许可(含企业经营许可和班线经营许可)分别下放至企业所在地地市级、地市级和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批。申请和变更毗邻县间道路客运班线的,由毗邻县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协商后,由企业所在地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分别报线路起讫地省级和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申请和变更非毗邻县间的省际、市际、县际道路客运班线的,分别由起讫地地市级、地市级、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协商同意后,由道路客运企业所在地地市级、地市级和县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许可,报起讫地省级、省级和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道路客运企业变更名称、注册地、法定代表人、经济性质等内容的,报企业所在地地市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备案。
(三)全力优化道路客运资源配置
除农村客运外,新增班线客运和包车客运运力一律采取服务质量招投标的方式。加快推进道路客运经营主体结构调整,鼓励集约化、规模化、公司化水平高的道路客运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对于新许可的道路客运班线,逐步打破线路对开制,通过客运线路服务质量招投标实现一线一企、线路专营;对于已有的道路客运班线,要鼓励道路客运企业通过组建线路公司、资产置换、兼并重组等方式,逐步开展线路专营改造工作。支持道路客运企业异地申请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推进道路客运网络化运营。引导道路客运企业依法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和运营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管理效能和抵御风险能力。以资产为纽带,加快推进道路客运企业公司化改造,鼓励道路客运企业通过车辆入股、转让、置换等多种方式,整合市场资源,减少直至杜绝承包经营等粗放型经营模式。优化农村客运资源配置模式,调整行政审批规则,支持道路客运企业"车头向下",在县域或乡镇以下范围开展区域经营、循环运行。
(四)大幅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4]50号、国发[2015]11号)文件规定,将道路客运经营许可证核发、道路运输站(场)经营许可证核发由工商登记前置审批调整为后置审批。加快建立健全与工商部门的信息交换机制,对已在工商部门登记但未到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申请道路客运相关许可的企业,不得从事道路客运经营,并加大对相关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未经许可从事道路客运经营的,严格按照非法营运予以查处。推进道路客运诚信体系建设,完善道路客运企业质量信誉考核和驾驶员诚信考核制度,定期进行考核并向社会公开考核结果,方便乘客选择;建立完善奖惩机制,在客运线路服务质量招投标时,将线路资源向经营规范、服务质量优、诚信等级高的道路客运企业倾斜。加强违法违规及失信行为、投诉举报、服务评价等信息的记录与应用,完善部门间违法信息共享机制,建立严重违法企业和驾驶员"黑名单"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建立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动态监管制度,推进监督检查常态化,提升监督检查针对性;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审批的道路客运企业,年度随机抽查企业数量比例应当超过2%;将质量信誉和诚信等级低、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或违章以及"黑名单"中的道路客运企业和驾驶员作为重点监管对象;对重点监管对象,每年必须检查两次以上,重点检查道路客运企业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执行情况、驾驶员和客运车辆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安全生产责任事故责任追究和整改情况等,对发现的问题要下发整改通知书,并督促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和驾驶员,分别予以停业整顿和取消从业资格的处罚。加快推进运管队伍规范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执法水平,建立和完善打击非法营运工作机制,强化多部联合执法,依法严历打击黑车,净化道路客运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