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耕地休养生息
因地制宜,采取“养”、“退”、“休”、“轮”、“控”综合措
施,试点先行,探索耕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之路,稳步实现
从片面追求产出向“用养结合、永续利用”转变,实现“藏粮
于地”、“藏粮于技”,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规划实施前五年,
主要在重点和试点区域实施;后十年,在全面评估前期工作的
基础上,积极稳妥全面推进。
(一)主要任务
1、耕地养护
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为
目标,坚持保护优先、建设为重,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
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对全国耕地进行全面养护。依靠
科技进步,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工程、农艺、农机措施相结合,
13
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构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
升长效机制。“十三五”期间,主要针对耕地土壤酸化、盐渍化、
养分失衡、耕层变浅、重金属污染、残膜污染等突出问题开展
耕地修复和养护,使耕地土壤质量状况得到阶段性改善,土壤
生物群系逐步恢复。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
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到2030年,全国耕地质量状况实现总体改善,对粮食生产和农
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明显提高。根据我国主要土壤类型、
耕地质量现状和粮食等主要农作物分布特点,划分为东北黑土
区、华北及黄淮平原潮土区、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区、南方
丘陵岗地红黄壤区、西北灌溉及黄土型旱作农业区等5大区域,
因地制宜开展耕地质量建设。
在东北黑土区,改变种植方式,防治水土流失;增施有机
肥,秸秆还田,推广保护性耕作、深耕(松)和水肥一体化技
术;推行粮豆轮作、粮草(饲)轮作和种养循环模式,完善农
田防护林网。在华北及黄淮平原潮土区,实施夏免耕、秋深耕
(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完善农田防护林网;在地下水
超采区改种低耗水作物,改地面漫灌为喷(滴)灌及水肥一体
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模式。在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区,实施综
合治酸、排水治潜、调酸控污灌溉等措施,推广生态立体种养
模式。在南方丘陵岗地红黄壤区,完善田间排灌设施,促进土
壤脱水增温、农田降渍排毒;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调酸控酸;
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山
区聚土改土加厚土层,修建水池水窖,种植地埂生物篱,推行
14
等高种植,提高保水保肥能力。在西北灌溉农区,实施“灌水
压盐”、滴灌节水、秸秆培肥、残膜回收利用,完善农田防护林
网;在黄土型旱作区,实施坡耕地梯田化,修建集雨蓄水窖,
种植等高草带,推广玉米秸秆整秆覆盖还田、全膜双垄集雨沟
播技术。
专栏2因地制宜开展耕地养护
分区区域范围主要任务与技术路线
东北
黑土区
黑龙江、吉林、辽
宁、内蒙古东部
“三改一排”,改顺坡种植为机械起垄横向种植、改长坡种
植为短坡种植、改自然漫流为筑沟导流,并在低洼易涝区修
建条田化排水、截水排涝设施;“三建一还”,建有机肥工
厂、生产车间、小型堆沤池(场),收集处理畜禽养殖废弃
物,开展秸秆粉碎翻压还田或保护性耕作作业;推广深耕(松)
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行粮豆轮作、粮草(饲)轮作。
华北及
黄淮平
原潮土
区
北京、天津、河北
中南部、河南、山
东、江苏北部、安
徽北部
“两茬还田”,将小麦秸秆粉碎覆盖还田、玉米秸秆粉碎翻
压还田,夏免耕、秋深耕;“两改一增”,在地下水超采区
改种低耗水作物,改地面漫灌为喷(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等
高效节水技术,增施有机肥。
长江中
下游平
原水稻
土区
浙江、上海、江苏
中南部、安徽中南
部、湖北、江西和
湖南部分地区
“两治一控”,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改良酸化土壤、钝化
重金属活性,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绿肥,完善排水
设施。
南方丘
陵岗地
红黄壤
区
福建、广东、海南、
重庆、四川、贵州;
湖南、江西、广西、
云南4省区大部
通过半旱式栽培、完善田间排灌设施等措施促进土壤脱水增
温、农田降渍排毒;通过施用石灰和土壤调理剂调酸控酸;
通过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开展水田养护耕作,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在山区聚土改土加厚土层,修建水池水
窖,种植地埂生物篱,推行等高种植,提高保水保肥能力。
西北灌
溉及黄
土型旱
作区
新疆、宁夏、甘肃
大部、山西、陕西
中北部、内蒙古中
西部、河北北部、
青海部分地区
在灌溉农区完善排水系统,推广膜下滴灌等技术,开展秸秆
堆沤和机械粉碎还田,使用0.01毫米以上农膜,加大回收力
度;在黄土型旱作区实施坡耕地梯田化,修建集雨蓄水窖,
种植等高草带,推广玉米秸秆整秆覆盖还田、全膜双垄集雨
沟播技术。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