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体上看,我国耕地草原河湖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
量和服务功能较低。农业生产与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
化、石漠化等问题仍然严重;草原治理区生态虽有好转,但整
体恶化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河湖污染加剧、生态退
化的态势仍在继续,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仍未得到
7
有效解决。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保护草原河湖资源、改善河湖
水质、逐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的压力仍然巨大。
(四)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重要意义
人类对耕地草原河湖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满足当
前的需要,也应兼顾长远发展。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
息,就是要在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合理降低开发利用强度,
保护并有效恢复生态空间,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发挥生态服
务功能,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资源永续
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剧的矛盾凸
显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耕地草
原河湖资源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实现耕地草原河
湖休养生息,才能有效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更好地
发挥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条件;才能提
高农产品质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才能
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住现阶段国内外
市场大宗农产品供给宽裕的有利时机,通过休养生息,恢复自
然生态和资源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稳定和提升耕地草原河
湖资源数量与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绿
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具体
体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
8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决策部署,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为前提,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
以控制耕地草原河湖开发规模、降低利用强度、恢复生态功能
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加大农业资
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力度,落实资源管控措施,构建耕
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长效机制,推动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为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系统保护。按自然规律办事,把生态环境
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最严格的管控,减少人为扰动,增强
耕地草原河湖的自然循环恢复能力。将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
命共同体,统筹考虑耕地草原河湖的生态功能和相互联系,予
以全面保护。
——用养结合、综合治理。强化生产者责任,在资源利用
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养护,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
9
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
手段,合理降低资源开发强度。采取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
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路径,努力提高资源质
量和保障能力。
——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
学确定保护措施和休养生息模式,分区分类施策。突出重点地
区、重点问题和重点环节,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试点示范、
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全面推进。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
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方积极
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的格局。完善
法律法规,依法管控,依法治理,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各项管
护治理措施可落地、政策有实效,形成保障耕地草原河湖休养
生息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确保耕地草原数量,有效恢复河湖生态空间,
稳定湿地面积,稳步提高耕地质量,耕地草原河湖生态功能初
步改善,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总
体得到遏制,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基本建立资
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政策与技术支撑体系,改变资源开发
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到2030年,耕地草原河湖资
源利用与养护全面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建立完
善的资源休养生息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田园风光优美
10
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耕地。到2020年,严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耕地土
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全国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
(别),其中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别)
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5
厘米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环境风险得到基本
管控;试点休耕的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
化地区的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试点地区
轮作面积达到500万亩;完成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
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任务。
到2030年,全国平均耕地质量较2015年提高1.0个等级
(别),耕地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不宜耕作土地全部完成退
耕任务,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和休耕制度,耕地利用高效、质
量稳定、环境安全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草原。到2020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草量达到10.5
亿吨,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重点天然草原超载率小于
10%,草原超载过牧情况和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原生态环境
得到改善,草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初步建立以基本
草原保护、承包经营、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原生态补助奖
励机制、草原监测评价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休养生息保障
制度。
到203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重点天然草
原超载率小于8%,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11
形成完善的草原休养生息制度和草原保护体系。
——河湖。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
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大型灌区
和重点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达到70%以上;河湖生态
环境水量有所增加,生态基流基本得以保障;排污口排污总量
减少,全国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超过70%,全
国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水质有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
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基本建立,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水域面积不减少;
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严重超采区超采量得到有效退减;
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初步建立河湖休养生息保障制度。
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河
湖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恢复;
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全国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例超过75%,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
上;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稳定;河
湖休养生息制度体系全面建立,河湖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12
专栏1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现状与休养生息目标
指标2015年2020年目标2030年目标
耕地保有量(亿亩)18.6518.65--
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2.082.22.4
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别)
5.1
①
+0.5+1.0
9.97
②
天然草原面积(亿亩)58.958.958.9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45660
重点天然草原超载率(%)13.5<10<8
用水总量控制(亿立方米)6350≤6700≤7000
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面积(km²)78007≥78000≥78000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66>70>75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8>80>95
湿地面积(亿亩)8.04≥8≥8
①2014年,农业部10等级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②2014年,国土资源部15等别耕地质量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