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全文

2016-11-30 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
点击下载全文: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pdf

总体上看,我国耕地草原河湖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

量和服务功能较低。农业生产与开发导致的水土流失、土地沙

化、石漠化等问题仍然严重;草原治理区生态虽有好转,但整

体恶化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河湖污染加剧、生态退

化的态势仍在继续,部分地区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仍未得到

7

有效解决。守住耕地数量红线、保护草原河湖资源、改善河湖

水质、逐步提高生态系统质量的压力仍然巨大。

(四)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重要意义

人类对耕地草原河湖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要满足当

前的需要,也应兼顾长远发展。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

息,就是要在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上,合理降低开发利用强度,

保护并有效恢复生态空间,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发挥生态服

务功能,提高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实现资源永续

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十三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发

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剧的矛盾凸

显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耕地草

原河湖资源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只有实现耕地草原河

湖休养生息,才能有效恢复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空间,更好地

发挥资源的生态服务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创造条件;才能提

高农产品质量,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才能

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抓住现阶段国内外

市场大宗农产品供给宽裕的有利时机,通过休养生息,恢复自

然生态和资源承载力,改善生态环境,稳定和提升耕地草原河

湖资源数量与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绿

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具体

体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途径,是推进生

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求。

8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

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

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

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

决策部署,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为前提,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

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

方针,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

以控制耕地草原河湖开发规模、降低利用强度、恢复生态功能

为主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加大农业资

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力度,落实资源管控措施,构建耕

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长效机制,推动实现资源永续利用,为

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提供资源保障。

(二)基本原则

——顺应自然、系统保护。按自然规律办事,把生态环境

保护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最严格的管控,减少人为扰动,增强

耕地草原河湖的自然循环恢复能力。将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

命共同体,统筹考虑耕地草原河湖的生态功能和相互联系,予

以全面保护。

——用养结合、综合治理。强化生产者责任,在资源利用

过程中更加注重资源养护,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

9

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

手段,合理降低资源开发强度。采取自然措施与人工措施相结

合、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路径,努力提高资源质

量和保障能力。

——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科

学确定保护措施和休养生息模式,分区分类施策。突出重点地

区、重点问题和重点环节,把握好节奏和力度,在试点示范、

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全面推进。

——改革创新、完善机制。不断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

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调动各方积极

性,形成全社会合力参与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的格局。完善

法律法规,依法管控,依法治理,强化制度建设,确保各项管

护治理措施可落地、政策有实效,形成保障耕地草原河湖休养

生息的长效机制。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确保耕地草原数量,有效恢复河湖生态空间,

稳定湿地面积,稳步提高耕地质量,耕地草原河湖生态功能初

步改善,资源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总

体得到遏制,生态严重退化地区的环境得到改善,基本建立资

源有效保护和高效利用的政策与技术支撑体系,改变资源开发

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到2030年,耕地草原河湖资

源利用与养护全面步入良性循环,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建立完

善的资源休养生息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农产品供给保障有力、

资源利用高效、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田园风光优美

10

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耕地。到2020年,严守18.65亿亩耕地红线,耕地土

壤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全国耕地质量平均提高0.5个等级

(别),其中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别)

以上;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有所增加,耕作层厚度平均达到25

厘米以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环境风险得到基本

管控;试点休耕的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

化地区的生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得到初步解决,试点地区

轮作面积达到500万亩;完成25度以上陡坡耕地、严重沙化耕

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严重污染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任务。

到2030年,全国平均耕地质量较2015年提高1.0个等级

(别),耕地质量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不宜耕作土地全部完成退

耕任务,建立合理的轮作体系和休耕制度,耕地利用高效、质

量稳定、环境安全的总体格局基本形成。

——草原。到2020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草量达到10.5

亿吨,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6%,重点天然草原超载率小于

10%,草原超载过牧情况和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原生态环境

得到改善,草原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增强;初步建立以基本

草原保护、承包经营、禁牧休牧、划区轮牧、草原生态补助奖

励机制、草原监测评价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草原休养生息保障

制度。

到203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60%,重点天然草

原超载率小于8%,基本实现草畜平衡,草原生态功能显著增强,

11

形成完善的草原休养生息制度和草原保护体系。

——河湖。到202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

米以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大型灌区

和重点中型灌区农业灌溉用水计量率达到70%以上;河湖生态

环境水量有所增加,生态基流基本得以保障;排污口排污总量

减少,全国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超过70%,全

国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的水质有明显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

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基本建立,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河湖水域面积不减少;

地下水超采得到严格控制,严重超采区超采量得到有效退减;

水生生物资源逐步恢复;初步建立河湖休养生息保障制度。

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河

湖生态环境用水需求基本保障,河湖生态空间得到有效恢复;

水环境质量全面改善,全国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

例超过75%,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

上;地下水基本实现采补平衡;水生生物多样性逐步稳定;河

湖休养生息制度体系全面建立,河湖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

12

专栏1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现状与休养生息目标

指标2015年2020年目标2030年目标

耕地保有量(亿亩)18.6518.65--

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2.082.22.4

全国耕地质量平均等级(别)

5.1

+0.5+1.0

9.97

天然草原面积(亿亩)58.958.958.9

草原综合植被盖度(%)545660

重点天然草原超载率(%)13.5<10<8

用水总量控制(亿立方米)6350≤6700≤7000

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面积(km²)78007≥78000≥78000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66>70>75

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68>80>95

湿地面积(亿亩)8.04≥8≥8

①2014年,农业部10等级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②2014年,国土资源部15等别耕地质量评价结果。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