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
(2016-2030年)的通知
发改农经[2016]24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 政 部
国 土 资 源 部
环 境 保 护 部
水 利 部
农 业 部
国 家 林 业 局
国 家 粮 食 局
2016年11月18日
附件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
目录
引言...................1
一、现状与形势......3
(一)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现状..................3
(二)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4
(三)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
(四)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重要意义..............7
二、总体要求..........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主要目标..........................................9
三、耕地休养生息12
(一)主要任务........................................12
(二)政策措施........................................18
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20
(一)主要任务........................................21
(二)政策措施........................................23
五、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4
(一)主要任务........................................25
(二)政策措施........................................28
六、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30
(一)经济社会效益分析........................30
(二)环境影响评价................................30
七、保障措施........31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31
(二)加大宣传引导,增强保护意识....32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保护与治理水平........................32
(四)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32
(五)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33
(六)开展监测评价,保障规划实施....33
1
引言
耕地草原河湖作为至关重要的农业资源和不可或缺的生态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用养结合,保护耕地
草原河湖资源。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保护耕地草
原河湖资源的任务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党中央、国务
院历来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多年来,通过制定完善
法律法规、实施相应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控维护,
我国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进展。但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的开发与索取超
出了承载能力,迫切需要合理降低开发强度,恢复生态功能,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
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调
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
湖休养生息”。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
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提出建立耕地草
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编制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党的
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
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
求编制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探索实行耕地轮
作休耕制度试点。
2
为加快构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治理制度体系,增强
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
调性,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
的部署和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
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编制了
本规划,重点是从顶层设计上,明确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以指导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维护
国家资源和生态安全。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
3
一、现状与形势
耕地草原河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
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的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相对
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区域分布不
均、资源匹配度差,长期的高强度开发、超负荷利用导致农业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已经危及资源永续利
用和生态安全。虽然针对上述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未从
根本上解决。逐步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改善农业
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重要
议事日程。
(一)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现状
根据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公报,我国实
有耕地面积20.26亿亩,其中含有难以稳定利用的耕地和根据国
家政策需要逐步调整退耕的耕地,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
18.65亿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6亿亩以上,守住了18亿
亩耕地红线。人均耕地1.48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其中,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4%、中部占22.7%、
西部占37.3%、东北占20.6%。全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
田占三分之二以上。2015年底,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68亿
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4亿亩。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人均占有草原资源4.3亩,
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其中,西部12省(区、市)的草原面
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2%,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
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的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4。
4
2015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10.3亿吨、干草产量3.2亿吨、
理论载畜量2.5亿羊单位。
全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45203条,常年水
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湖泊2865个,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284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388亿立方米、地
下水资源量821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重复
计算量719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
界人均水平的28%,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1400立方米,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与经济社会
发展布局不相匹配,降水60~80%主要集中在汛期,南方地区水
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2014年,全国水资
源一级区河流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的河段长度占总评价河长的比
重为72.8%,部分河湖存在富营养化状况。
(二)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
当前,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4.5亿亩左右,单产水
平不断提高,国内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棉花、油料、糖料有
效供给基本保障;肉类总产量超过8500万吨,其中牛羊肉产量
达到1100多万吨;水产品产量接近7000万吨;全国年用水总
量6000多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800多亿立方米,在人均
耕地草原较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的供
求平衡,满足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耕地草原河湖作为
重要的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水源涵
养与固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保证了生物多样性,
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
5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与生
态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
管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不断
改善耕地质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4年以来,粮
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划定基本草原34.1亿亩,累计治理“三
化”(沙化、退化、盐渍化)草原16.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15.3
亿亩,落实草畜平衡面积25.6亿亩,草原生态系统加速退化趋
势有所抑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
会建设,强化河湖管理,在生态脆弱流域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人工增雨等综合治理措施,部分河湖和
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新世纪以来,我国耕地质量稳
步提升,草原、河湖生态功能有所改善。
(三)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在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生产者资源保育意识不强、片面追求
产量产值、重利用轻养护,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
执行不严,对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和约束不够、重生
产轻生态,再加上全社会的生态保护观念偏弱、资源休养生息
的客观条件还不充分、保护与修复治理的制度体系尚未系统建
立等原因,长期累积性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资源承载力降
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在经济快速增长、农业连续增产的
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我国部分地区耕地基础地力下降明显,质量状况堪忧。城
市建设与工业生产大量占用优质耕地,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6
“占优补优”难度大。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强度大,黑土层厚度
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部分地区耕地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原来的3-6%减少到现在的2-3%;华北
平原耕层厚度低于适宜耕种厚度3-7厘米;西北5省区盐碱耕
地面积超过4000万亩,一半以上属中重度。部分地区土壤污染
问题严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
加剧。部分生态脆弱区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生
产不可持续。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草畜平衡状况欠佳。北
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气候干旱少雨,且降水分布不均,冷季寒
冷漫长、暖季干燥炎热,蒸发量大;青藏高寒草原区海拔高,
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层薄,一旦破坏,恢复十分困难。上
世纪50年代以来累计违法开垦草原3亿亩,近一半撂荒后成为
裸地、沙地;草原植被盖度、产草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仍有
很大差距;2015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3.5%,
局部地区“人、草、畜”矛盾突出,超载率超过50%。部分流
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河湖萎缩,湿地面积减少,水体污染
加剧,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北方一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程度接近或超出资源承载能力,平原地区年均地下水超采170
亿立方米,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