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全文

2016-11-30 来源:发展改革委网站
点击下载全文: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pdf

关于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
(2016-2030年)的通知

发改农经[2016]24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  政  部

国 土 资 源 部

环 境 保 护 部

水  利  部

农  业  部

国 家 林 业 局

国 家 粮 食 局

2016年11月18日

附件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年)

目录

引言...................1

一、现状与形势......3

(一)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现状..................3

(二)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4

(三)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5

(四)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重要意义..............7

二、总体要求..........8

(一)指导思想..........................................8

(二)基本原则..........................................8

(三)主要目标..........................................9

三、耕地休养生息12

(一)主要任务........................................12

(二)政策措施........................................18

四、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20

(一)主要任务........................................21

(二)政策措施........................................23

五、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24

(一)主要任务........................................25

(二)政策措施........................................28

六、经济社会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30

(一)经济社会效益分析........................30

(二)环境影响评价................................30

七、保障措施........31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相关责任....31

(二)加大宣传引导,增强保护意识....32

(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保护与治理水平........................32

(四)强化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32

(五)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督管理....33

(六)开展监测评价,保障规划实施....33

1

引言

耕地草原河湖作为至关重要的农业资源和不可或缺的生态

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用养结合,保护耕地

草原河湖资源。我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水缺,保护耕地草

原河湖资源的任务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党中央、国务

院历来高度重视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多年来,通过制定完善

法律法规、实施相应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控维护,

我国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取得积极进展。但随着我

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的开发与索取超

出了承载能力,迫切需要合理降低开发强度,恢复生态功能,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

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调

整严重污染和地下水严重超采区耕地用途,有序实现耕地、河

湖休养生息”。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

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提出建立耕地草

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编制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党的

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

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要

求编制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探索实行耕地轮

作休耕制度试点。

2

为加快构建农业生态资源保护与修复治理制度体系,增强

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

调性,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

的部署和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

境保护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编制了

本规划,重点是从顶层设计上,明确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提出阶段性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以指导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推动实现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维护

国家资源和生态安全。

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

3

一、现状与形势

耕地草原河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

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我国的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相对

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区域分布不

均、资源匹配度差,长期的高强度开发、超负荷利用导致农业

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已经危及资源永续利

用和生态安全。虽然针对上述问题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仍未从

根本上解决。逐步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改善农业

生态环境,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提上重要

议事日程。

(一)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现状

根据2014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公报,我国实

有耕地面积20.26亿亩,其中含有难以稳定利用的耕地和根据国

家政策需要逐步调整退耕的耕地,适宜稳定利用的耕地保有量

18.65亿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在15.6亿亩以上,守住了18亿

亩耕地红线。人均耕地1.48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

其中,东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19.4%、中部占22.7%、

西部占37.3%、东北占20.6%。全国耕地质量总体偏低,中低产

田占三分之二以上。2015年底,全国耕地有效灌溉面积9.68亿

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4亿亩。

我国天然草原面积近60亿亩,人均占有草原资源4.3亩,

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其中,西部12省(区、市)的草原面

积占全国草原面积的84.2%,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甘

肃和四川六大牧区省份的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3/4。

4

2015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产量10.3亿吨、干草产量3.2亿吨、

理论载畜量2.5亿羊单位。

全国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河流45203条,常年水

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湖泊2865个,全国多年平均水资源

总量28412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27388亿立方米、地

下水资源量8218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资源量重复

计算量719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约2100立方米,仅为世

界人均水平的28%,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1400立方米,

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与经济社会

发展布局不相匹配,降水60~80%主要集中在汛期,南方地区水

资源量占全国的81%,北方地区仅占19%。2014年,全国水资

源一级区河流水质达到Ⅲ类以上的河段长度占总评价河长的比

重为72.8%,部分河湖存在富营养化状况。

(二)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情况

当前,我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4.5亿亩左右,单产水

平不断提高,国内粮食产量超过6亿吨,棉花、油料、糖料有

效供给基本保障;肉类总产量超过8500万吨,其中牛羊肉产量

达到1100多万吨;水产品产量接近7000万吨;全国年用水总

量6000多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3800多亿立方米,在人均

耕地草原较少、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实现了主要农产品的供

求平衡,满足了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同时,耕地草原河湖作为

重要的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洪水调蓄、水源涵

养与固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生态功能,保证了生物多样性,

维护了国家生态安全。

5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与生

态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

管防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不断

改善耕地质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04年以来,粮

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划定基本草原34.1亿亩,累计治理“三

化”(沙化、退化、盐渍化)草原16.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15.3

亿亩,落实草畜平衡面积25.6亿亩,草原生态系统加速退化趋

势有所抑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

会建设,强化河湖管理,在生态脆弱流域实施水资源合理调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人工增雨等综合治理措施,部分河湖和

湿地生态系统得到保护和恢复。新世纪以来,我国耕地质量稳

步提升,草原、河湖生态功能有所改善。

(三)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在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生产者资源保育意识不强、片面追求

产量产值、重利用轻养护,相关法律法规缺乏配套的实施细则、

执行不严,对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的有效管理和约束不够、重生

产轻生态,再加上全社会的生态保护观念偏弱、资源休养生息

的客观条件还不充分、保护与修复治理的制度体系尚未系统建

立等原因,长期累积性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资源承载力降

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弱,在经济快速增长、农业连续增产的

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

我国部分地区耕地基础地力下降明显,质量状况堪忧。城

市建设与工业生产大量占用优质耕地,由于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6

“占优补优”难度大。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强度大,黑土层厚度

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厘米下降到20-30厘米,部分地区耕地

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由原来的3-6%减少到现在的2-3%;华北

平原耕层厚度低于适宜耕种厚度3-7厘米;西北5省区盐碱耕

地面积超过4000万亩,一半以上属中重度。部分地区土壤污染

问题严重,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19.4%,耕地重金属污染问题

加剧。部分生态脆弱区过度开垦,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农业生

产不可持续。草原生态环境依然脆弱,草畜平衡状况欠佳。北

方干旱半干旱草原区气候干旱少雨,且降水分布不均,冷季寒

冷漫长、暖季干燥炎热,蒸发量大;青藏高寒草原区海拔高,

气候寒冷,无霜期短,土层薄,一旦破坏,恢复十分困难。上

世纪50年代以来累计违法开垦草原3亿亩,近一半撂荒后成为

裸地、沙地;草原植被盖度、产草量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仍有

很大差距;2015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3.5%,

局部地区“人、草、畜”矛盾突出,超载率超过50%。部分流

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度,河湖萎缩,湿地面积减少,水体污染

加剧,水生生物生存环境恶化;北方一些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

程度接近或超出资源承载能力,平原地区年均地下水超采170

亿立方米,部分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下降。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