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您当前的位置 :健康资讯 » 热点专题

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

2016-11-22 来源:环境保护部
(三)建设生态安全监测预警及评估体系
1.建立“天地一体化”的生态监测体系。加强卫星和无人机航空
遥感技术应用,提高生态遥感监测能力。建立生物多样性地面观测体
系,到2020年新建、改建或扩建50个陆地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
建成800个以上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建设一批相对固定的生态保护
红线监控点。优先在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建立观测站和观测样区。
2.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评估。加强年度重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
况评价和五年生态环境状况调查评价。2016年启动2010-2015全国
生态状况调查与评估,2020年完成“十三五”时期全国生态状况调
查与评估,形成全国生态状况定期评估机制。全面开展生态保护红
线、重点生态功能区、重点流域及城市生态评估,系统掌握生态系
统质量和功能变化状况。
研究建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预警体系,开发预警模型和技
术,对生态系统变化、物种灭绝风险、人类干扰等进行预警。推动
建立统一的监测预警评估信息发布机制。
开展县域生态资源资产评估试点。推动将生态状况评估结果应
用于产业布局、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规划编制,
并作为生态补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自
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生态监管制度的重要参考。
3.建立全国生态保护监控平台。建立生态保护综合监控平台,
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
—16—
优先区域等的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常态化和业务化监控,实现由被动
监管转为主动监管、应急监管转为日常监管、分散监管转为系统监
管。2016年,启动以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
生态保护监控平台一期工程;各省(区、市)应依托全国生态保护
监控平台,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本行政区监管体系,实施分层级监
管。2018年,完成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平台建设,作为全国生态保护
监控平台二期工程。加强生态监管信息化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
互联网、遥感、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集成建立国家生态保护和生物
多样性数据库,并纳入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
4.加强开发建设活动生态保护监管。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
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为手段,强化空间、
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发挥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事前预防作用,减
少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空间的挤占,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和脆弱
区域。强化矿产资源开发规划环评,优化矿产资源开发布局,推动
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合理确定和布局大坝建设,加强调度监管,
有效保障最低生态需水量;加强生态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开展水生
生物增殖放流。合理布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基于生态承载力确定
游客数量。推动交通设施建设合理避让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加强生
物廊道建设,减少生态阻隔;加强交通设施建成后的生态恢复和运
营期的管理。
(四)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体系
1.创建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深入实施
生态省战略,以市、县为重点,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广泛开展生
—17—
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提高示范区建设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到2020年,创建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修订《国家环境
保护模范城市创建与管理工作办法》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
核指标》,加强创建计划性和区域平衡性,强化分级管理和过程监管,
加快审议命名2016年前通过考核验收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要加强统筹整合,并全面对接国家生态文明
试验区建设标准,打造成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制度成果的转化载体。
2.持续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建设水平。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和环保模范城创建指南,指导各地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加强创建与
环保重点工作的协调联动,改革完善创建评估验收机制。强化后续
监督与管理,开展成效评估和经验总结,宣传推广现有的可复制、
可借鉴的创建模式。充实专家队伍,建立专家委员会。继续开展中
国生态文明奖评选表彰,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广泛凝聚全
社会力量。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及实践研究,协助推动建立生态
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机制。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规
加快推动出台《生物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管理条例》,开展
《自然保护区条例》后评估,推进制定自然保护区法,研究生态保
护红线立法。加强相关立法协调,在自然资源法律法规修订时,推
动将生态保护要求纳入相关条文。抓紧出台实施《自然保护区人类
活动遥感监测与核查规定》,加快完善生态保护相关的评估、监管、
执法的标准规范体系。
—18—
(二)健全体制机制
充分发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评审委员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部际联席会等已有机制平台的协调
作用,推动制定和实施跨部门生态保护政策措施,协调相关部门加
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快建立上下联动、沟通顺畅的各级环保部门联
系机制。积极参与国家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理顺相应机构与
职责设置。开展国家公园体制研究及试点示范,探索建立国家公园
行政管理体制。推动建立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制度,以及生态
环境损害评估和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支持各地建立生态保
护补偿机制。
(三)强化科技支撑
加强生态保护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关,完善生态调查评估、监测
预警、风险防范等管理技术体系。重点开展生物多样性科学规律与
生物安全支撑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生态系统监测评价等关键技术
的研究,推动加大生态保护科技相关专项支持力度。加强国际科技
合作与交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生态保护理念、管理经验及技术手
段,健全完善国内协调机制。
(四)推动共同保护
依托生物多样性日、环境日等活动平台,加大生态保护宣传教
育力度,加强政策解读,扩大保护共识,调动全社会参与生态保护
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政府、企业、公众生态保护培训,建设中
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提高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生态保
护责任意识。依托环境保护新闻发布制度,充分利用“12369”环保
—19—
举报热线等平台,加大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定期发布生态保护
信息,保障公众生态保护知情权和监督权。发挥社会组织的引导、
监督作用,强化企业保护生态的主体责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
态保护的合力。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填写Email地址,试阅行业信息专报:

公众号头像 health121

121健康商城是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健康产品服务平台的服务窗口之一。健康产品100%正品,厂家直供,专业营养师分享。

微信“扫一扫”立即关注

微信号:health121qjd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