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主要问题
现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
一是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城镇化、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开垦等开发建设活动占用生态空间;生态空间破碎化加剧,交
通基础设施建设、河流水电水资源开发和工矿开发建设,直接割裂
生物生境的整体性和连通性;生态破坏事件时有发生。
二是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低质量生态系统分布广,森
林、灌丛、草地生态系统质量为低差等级的面积比例分别高达43.7%、
60.3%、68.2%。全国土壤侵蚀、土地沙化等问题突出,城镇地区生
态产品供给不足,绿地面积小而散,水系人工化严重,生态系统缓
解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的作用十分有限。
三是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资源
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以及气候变化影响物种生存和生物资源可持续
利用。我国高等植物的受威胁比例达11%,特有高等植物受威胁比例
高达65.4%,脊椎动物受威胁比例达21.4%;遗传资源丧失和流失严
重,60%-70%的野生稻分布点已经消失;外来入侵物种危害严重,常
年大面积发生危害的超过100种。
同时,环保部门在履行指导、协调、监督生态保护工作职责时,
还存在以下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出问题:
—8—
一是统一监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目前仍按生态要素分别设置
生态保护管理机构,难以对生态系统实施整体性保护。由于权责一
致的统一管理体制和协调联动机制尚未建立,未能实现所有者和监
管者分离以及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直接影响生态保护效果。
二是全社会共同监督的机制尚未建立。部分地方领导干部保
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较为薄弱,还未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保护自然的理念。社会公众参与生态保护和监管的机制有待健
全,企业生态保护和监管责任还不明确,部分地方环保部门履行
生态监管职能时只能单打独斗、被动应对。
三是监督管理的基础能力薄弱。尚未建立统一的生态监测监控
网络,难以准确监测我国重要生态区域生态状况,不能及时主动发
现重大生态破坏行为。大部分县级环保部门没有设置独立的生态保
护科室,难以开展常态化监管。市县环保部门生态保护人员队伍和
装备严重不足,导致执法力量薄弱。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不够,生态
大数据集成应用尚待发挥作用,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尚需
完善。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保护面临重大机遇:一是党的十八
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生态文明和加强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
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和部
署,把推动绿色发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作为重要任务,明确
要求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方向。三是生态
—9—
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和措施陆续出台并加快推进,生态保护和监
管体制将进一步理顺,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监
测网络将加快建立,生态统一监管能力将明显提高,为我国生态保
护工作夯实基础。四是各地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绿水青山
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共识,全社会保护生态
环境的合力正在形成。
同时,我国生态保护也面临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
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传统发展方式带来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
生态环境风险逐步凸显。二是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需求不断增
加与现有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三是生物多样性丧失
速度短期内难以根本遏制,国际履约压力不断加大。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总体部署和要求,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
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的要
求,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为目标,以保障生
态空间、提升生态质量、改善生态功能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强化生态监管,完善制度体系,推动补齐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短板,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基于环保部门生态保护的职责定位,“十三五”时期,自然生态
保护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0—
——把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作为基本理念。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统
保护的要求,陆海统筹、上下联动,打破要素、区域界限,对各类
生态系统实施统一保护和监管,增强生态保护的系统性、协同性。
——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作为根本目标。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
控,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监督管理,保护最
重要的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以“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
建设生态安全屏障。
——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工作主线。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生物多样性,推动生物遗传资源惠益分享,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
区域为重点,完善保护网络,强化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保护能力,
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
——把加强生态统一监管作为主要手段。建立全面、严格、及
时、有效的监管体系,是加强生态保护统一监管的重要基础。建设
“天地一体化”的监测体系和综合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和查处生态
破坏行为,由被动核查变为主动发现,提高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信
息化水平。
——把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作为主要载体。积极参与生态文明体
制改革,推动体制机制向有利于统一监管的方向改变。发挥生态文
明建设示范区和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工作的平台作用,有机融合生
态保护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创新保护模式,提高示范效应,激
发保护活力。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生态空间得到保障,生态质量有所提升,生态功能
—11—
有所增强,生物多样性下降速度得到遏制,生态保护统一监管水平
明显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取得成效,国家生态安全得到保障,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
具体工作目标: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得到落实,
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总体形成;自然保护区布局更加合理,管护能力
和保护水平持续提升,新建30-5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完成200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全国自然保护区面积占陆地国土
面积的比例维持在14.8%左右(包括列入国家公园试点的区域);完
成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本底调查与评估,建立生物多样性观测
网络,加大保护力度,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典型生态系统类型保护
率达到95%;生态监测数据库和监管平台基本建成;体现生态文明要
求的体制机制得到健全;推动60-100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一批
环境保护模范城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效应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