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产业布局
“十三五”期间,综合考虑养殖业发展趋势、环境资源禀赋、区位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等因素,进一步优化饲料工业布局,顺应养殖业结构调整和粮改饲、草牧业战略发展新要求,促进不同区域饲料加工业与种养业协调发展。
(一)加快发展区
黑龙江、吉林、辽宁。该区域土地资源丰富,粮食产量大,养殖业发展相对滞后,是养殖业区域布局调整的主要转移承接区,饲料工业发展潜力大。“十三五”期间,该区域在继续强化饲料原料、发酵类饲料添加剂等产业优势的同时,重点发展猪、奶牛和肉牛饲料加工业,加快发展全株青贮玉米,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着力培育种植、饲料、养殖和加工一体化的大型农牧企业,促进饲料原料就地转化增值。
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该区域草原面积大,草食畜牧业发展基础好,农牧结合发展潜力大,饲料工业基础薄弱,饲料企业规模小,商品饲料入户率低。“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优质饲草生产加工业,以及与草食动物舍饲半舍饲养殖配套的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全混合日粮产品,培育或引进大中型饲料企业。
西藏、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广西。该区域地方特色畜禽品种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畜牧业的条件好;传统农户养殖比例较高,规模化发展潜力大;除四川和广西外,其他省份饲料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小。“十三五”期间,该区域在稳定微量元素类饲料添加剂生产、稳步发展猪饲料产业的同时,重点发展优质饲草生产加工业、牛羊精料补充料以及与家兔、地方特色畜禽养殖配套的饲料产品;利用区位优势,有序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开拓与东南亚国家的饲料原料和饲料产品贸易。
(二)稳定发展区
山东、江苏、福建、广东、海南。该区域交通便利,饲料原料采购便捷,大型饲料企业多,饲料产品以配合饲料为主;养殖业以生猪、肉禽和水产为主,规模化程度高。“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是大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饲料企业和全产业链企业,加快发展安全高效环保配合饲料和特色海水养殖用水产饲料,提升饲料添加剂工业和饲料机械制造业综合实力。
河北、河南。该区域粮食产量大,饲料原料自给度高;河北紧临京津大市场,河南为中部交通枢纽,猪、禽、牛、羊养殖量都较大,规模化程度较高,饲料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企业数量多。“十三五”期间,该区域的重点是引导饲料企业整合融合,培育大型饲料企业集团;加快推进种养结合,鼓励饲料企业向农牧一体化方向发展。
陕西、山西。该区域是传统的小麦、玉米和杂粮种植区,能量饲料原料基本自给,农副资源丰富;猪、禽、牛和羊养殖都有一定基础,但规模化程度低,提升空间大;气候条件好,土地资源承载力较大,承接养殖转移有潜力;饲料产业集中度低,小企业多,缺少龙头企业。“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是稳定发展猪禽饲料,大力发展与草食动物舍饲半舍饲养殖配套的浓缩饲料、精料补充料和草料结合的全价饲料产品,吸引大型饲料企业集团进驻设厂,带动提升区域内饲料生产企业的整体水平。
(三)适度发展区
湖北、湖南、江西、安徽。该区域人口稠密,水网密布,养殖业以猪、禽、水产为主,近年来蛋鸡养殖发展快,规模化程度高;区域内有影响力的饲料品牌企业数量较多,饲料产品以配合饲料为主。该区域水体污染问题突出,生猪养殖量接近土地承载能力,未来以控制总量和内部区域调整为主。“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是稳定猪饲料产量,发展蛋禽、水产饲料,加快推动各类饲料产品向安全高效环保方向升级。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该区域技术和人才密度高,国际化、信息化程度高,但是受区域整体功能定位约束,养殖业和饲料工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十三五”期间,该区域重点发展技术研发、投融资平台、企业总部等支撑体系,以及宠物饲料、新型饲料添加剂等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