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质量效益
(九)加快标准制定。完善茶叶标准体系框架,制定茶叶产品和生产技术标准。总结茶叶标准园创建经验,完善茶园生产设施标准、栽培技术标准和质量管理标准。加快制定一批农药残留国家标准,推动一批国家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
(十)推进化肥农药减量。深入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在茶叶优势区和最宜区,选择一批重点县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推广应用茶-沼-畜模式及配方施肥、高效新型肥料、肥水一体化等关键技术,减少化肥用量。建设一批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区,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加强茶园土壤治理,用健康的土壤生产优质茶叶。
(十一)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开展茶叶生产机具研发,重点攻克名优茶机采技术瓶颈。促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大力推广茶园整地、茶树修剪、病虫防治、大宗茶机采等关键环节的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提升茶叶生产机械化水平。
(十二)提高茶园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挖掘春茶生产潜力,巩固和提高全球高端绿茶市场占有率。推广生态栽培和机采技术,增采夏秋茶,增加单产,提高茶叶质量和资源利用率。加强老茶园改造,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出能力。研发和应用高效率的夏秋茶加工技术,生产优质、安全的系列产品,满足国内大众消费需求。
五、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提高茶产业竞争力
(十三)建设原料基地。引导企业在优势区、最宜区建设标准化茶园、推广标准化技术、推行绿色防控,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支持企业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原料供应机制,为农户统一提供苗木、肥料、病虫防控、机械作业等服务,保障茶叶质量安全和稳定的原料供应。
(十四)建设加工基地。支持企业建设高标准茶叶加工基地,配套现代化加工装备,实现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标准化加工,提升茶叶加工水平。推进分级包装,减少散装和贴牌等低附加值产品销售,积极发展发酵茶,开发国际市场。鼓励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开展协作攻关,开发药物、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满足消费多样化需求。
(十五)培育大企业集团。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及合资合作等方式,整合中小企业。鼓励有实力的企业跨区域整合资源,组建产销集团,形成资源集中、生产集群、营销集约的格局。引导大型茶叶集团、相关科研单位和社会组织,组建茶产业联盟,推进信息共享、标准统一、策略同向和行业自律。
六、创响茶叶知名品牌,扩大市场影响力
(十六)打造区域公用品牌。茶叶主产区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创建地域特色突出、产品特性鲜明的区域公用品牌。依托大型茶叶集团或区域茶产业联盟,制定生产规程、加工工艺、品牌使用规则等,维护区域品牌形象,扩大市场影响力。支持茶叶生产最宜区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制定地理标志产品生产的地理位置、产地环境、生产规程及加工工艺流程等标准,严格规范,保证质量。
(十七)壮大茶叶企业品牌。鼓励企业作为品牌经营主体,打造公用品牌下的企业品牌。支持茶叶生产经营企业加快商标注册,制定企业标准,推动技术创新,改良生产工艺,优化包装设计,提升产品档次,塑造品牌核心价值。鼓励企业加强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培育企业文化,提升市场知名度和社会公信力,增强竞争力。
(十八)强力推介茶叶品牌。支持产品品牌主体通过电视、报刊和新型媒体,大力宣传茶叶品牌。通过举办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等多种形式,加大营销力度,提升品牌知名度。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组织品牌茶产品“走出去”,弘扬中国茶文化,创响中国茶品牌。每年春季、秋季举办中国茶业博览会,展示茶产业发展的成就,交流茶产业发展的经验,并发布中国茶叶品牌。
七、加强市场建设,构建茶叶流通格局
(十九)健全市场体系。依托国家级茶叶市场,打造茶叶物流集散、价格形成、产业信息、科技交流、会展贸易等平台,促进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营销模式转变。在茶叶优势区,建设有特色的区域性产品批发市场和产地原料市场,完善冷藏、电子结算、信息平台等设施,推进茶叶现货与期货交易同步发展。
(二十)发展新型业态。结合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建立茶产业大数据,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适应排浪式大众消费向个性化特色消费转变,传统实体消费向跨区跨境、线上线下、体验分享等多种消费业态转变的新趋势,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茶叶电子商务发展,在时间和空间上创新流通新业态,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文化、科普教育、养生养老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直供直销、个性定制、加工体验等新业态和新模式。
(二十一)开拓国际市场。适应国际茶叶消费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巩固绿茶出口市场,扩大红茶等发酵茶消费市场。支持企业提升出口绿茶档次和出口发酵茶的竞争力,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扩大市场。引导茶叶企业联合开展国际贸易,落实好各项扶持政策,保持茶叶进出口有序推进,提升茶叶国际市场份额。
(二十二)弘扬中华茶文化。深入挖掘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刻精髓,讲好中国优秀文化故事,展示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世界人民更好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当代中国发展活力。结合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发挥孔子学院的桥头堡作用,展示中国茶艺,传播中国茶文化。
八、加强指导服务,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二十三)加强统筹协调。做强茶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聚合力量、合力推进。要把做强茶产业纳入“十三五”规划之中,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资源,构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上下联动、多方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二十四)加强政策扶持。利用现有的种子工程、标准园创建、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发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有机肥替代化肥等项目资金,加强高标准茶园建设,推进茶叶科技创新,推广绿色高效关键技术,提升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通过补贴、贴息等方式,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茶产业,形成多方投入的机制。依托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问题。鼓励地方争取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增加茶产业投入,支持茶叶育种创新、老茶园改造、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等。
(二十五)加强指导服务。加强茶叶生产、加工、贸易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指导和服务茶叶生产的能力水平。组织专家制定分区域、分品种的优质高效、资源集约、生态环保等技术模式,制定茶叶生产技术规程、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茶叶质量效益。指导农民落实好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保障茶叶的质量安全。
农 业 部
2016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