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叶是重要的经济作物,也是传统优势产业。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快速发展,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成为世界第一大产茶国。但是,我国茶产业大而不强、大而不精、大而不彰,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差距明显,影响了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实施,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消费结构加快升级,脱贫攻坚加快推进,茶产业发展迎来难得的机遇。必须顺势而为、乘势而上,聚焦重点、突破难点,做强茶产业,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助力农业转型升级和脱贫攻坚,大力弘扬中国茶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贡献。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强茶产业的思路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发展新理念为统领,以构建现代茶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为目标,以布局优化、品质提升、产业融合为重点,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市场导向,实施创新驱动,强化政策引导,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加快建设一批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基地,培育一批国际化的茶叶集团,创响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茶叶品牌,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茶产业发展之路。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推进。发挥政府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划定优势区、确定最宜区,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产区集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支持企业与农民联合建设原料生产、加工基地和营销体系,推进产加销衔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生态保护。强化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综合运用安全投入、物理技术、信息技术、绿色防控等措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注重质量效益。加快茶叶科技创新,强化科技基础条件和装备保障能力建设。推进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标准化生产,提升组织化程度,提高产品质量效益。
四是坚持品牌带动,培育企业集团。实施品牌战略,创响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扩大中国茶的知名度。坚持扶优扶强,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重组、合资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批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茶业集团。
五是坚持着眼全球,拓展国际市场。抓住农业深度融入国际的契机,借力“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弘扬中华茶文化,拓展茶叶国际市场,提升我国茶叶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一稳定,稳定茶园面积。划定优势区、发展最宜区,到2020年茶园面积稳定在4200万亩左右。两翻番,实现茶叶总产值和出口额翻番。到2020年,干毛茶产值达到3000亿元、比2015年翻一番,茶叶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比2015年翻一番。三提高,提高茶叶质量效益、提高茶产业竞争力、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提高茶叶质量效益,加快品种改良,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提升茶叶机械化水平,以质增效。到2020年,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占比达70%以上,比2015年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提高茶产业竞争力,发展茶叶精深加工,创建茶叶知名品牌,培育大型茶叶集团。到2020年,培育5个销售额超50亿元的茶叶集团、20个销售额超20亿元的茶叶集团,通过十多年的努力,培育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的超大茶叶集团。同时,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茶叶知名品牌。提高茶产业持续发展能力,实施茶林间作,培育健康茶园土壤,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推广绿色防控,保护茶园生态环境。
二、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茶叶生产最宜区
(四)坚持适区适种。根据自然条件和适制茶类,确定好主栽品种,做到适区适种、适区适制,充分发挥品种特性,实现产量和品质提升。在维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引导非优势区域适时适度退出茶叶种植。
(五)划定最宜区。根据资源禀赋、生态条件和产业基础,进一步优化茶叶生产区域布局,划定优质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等茶叶的生产最宜区。巩固长江流域茶区,以生产优质绿茶、红茶和黑茶为重点,优先发展南岭以北、长江以南最宜区。提升东南沿海茶区,以生产优质乌龙茶和名优红茶为重点,优先发展闽南、闽北及粤东最宜区。振兴西南茶区,以生产优质绿茶、红茶、黑茶为重点,优先发展滇西滇南、黔中黔东南及桂西南等最宜区。
三、实施创新驱动,提升茶业科技水平
(六)加快育种创新。贯彻新修订的《种子法》,加快实施茶树品种登记制度,加强茶树资源和新品种保护,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资源引进、品种选育。建设国家级原原种培育基地、省级原种保存及扩繁基地、良种苗木生产基地等三级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十三五”期间,通过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一批区域性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贫困地区建设一批茶树无性系良种苗木繁育基地。
(七)推进集成创新。促进企业与科研院校合作,共建技术创新平台。支持科研单位和茶叶龙头企业开展茶叶基础研究及优质高效栽培、名优茶机械化采摘、茶叶精深加工等技术研发,支持利用茶叶开展营养功能性食品创制,力争在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组织科研单位与推广机构协作攻关,集成组装并推广一批区域性、可复制的优质高效、生态环保的技术模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重点培训茶叶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技术骨干,示范带动大范围增产增效。
(八)推进机制创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在最宜区扶持一批茶叶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推进规模化经营,引领标准化生产。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种苗统繁统供、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市场营销等服务,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