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海洋厅(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涉海各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国家海洋局属各单位、机关各部门,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各分技术委员会:
现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海洋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2016年9月18日
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三五”发展规划
海洋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标准是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依据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和《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加快完善海洋标准化体系,使海洋工作获得最佳秩序和效益,更好地服务于海洋强国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制定本规划。
规划期为2016-2020年,部分展望至2030年。
一、现状与需求
(一)发展现状
“十二五”期间,海洋标准化工作取得长足进步。海洋标准体系初步形成,海洋标准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国际标准化工作取得突破,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基础逐渐夯实,标准化意识和各方参与程度显著提高。截至“十二五”末,已出台海洋国家标准85项、海洋行业标准239项。海洋标准化工作组织体系更加完善,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观测及海洋能源开发利用、海域使用管理、海洋调查技术与方法、海洋工程勘察与测绘、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等分技术委员会;中国标准化协会成立了海洋分会;国际标准化组织船舶与海洋技术委员会成立了海洋技术分技术委员会。海洋标准在海洋经济调控、海洋依法行政、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公共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形势与需求
海洋标准化面临大发展的新形势。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海洋经济发展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要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海洋标准的支撑。《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部署了“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战略任务,要求海洋标准树标杆、划底线,在壮大海洋经济、加强海洋资源环境保护、维护海洋权益中发挥更大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要求进一步强化标准对海洋法律法规的技术支撑和补充作用,使海洋标准化融入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国家海洋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海洋标准化工作布局逐渐向国际拓展。发达国家和主要新兴经济体国家普遍实施标准化战略,加快在海洋等关键领域的新一轮国际标准布局,完成了标准化发展重心由国内向国际的转移。随着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我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和深化海洋国际合作,对海洋国际标准化的要求越来越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海洋标准在推动中国海洋装备、技术和服务“走出去”中的引领作用,通过标准化实现与沿线国家的多双边合作和互联互通。
当前我国标准化工作的紧要任务是加快推进标准化的结构性改革。海洋标准化发展逐渐由政府主导的一元结构向政府与市场共同发挥作用的二元结构转变;海洋标准水平向中高端迈进,对科技支撑、需求引领、管理促进的要求越来越高;海洋标准化与海洋工作融合发展,迫切需要大力提高海洋标准供给质量和水平,增加海洋标准的有效供给,以海洋标准化结构性改革支撑和服务海洋事业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海洋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海洋领域经济社会发展日益增长的标准需求与海洋标准有效供给严重不足之间的矛盾。一些重点领域如“深水、绿色、安全”的海洋核心技术、海域海岛资源市场化配置、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极地考察、大洋调查等标准研制基础薄弱,海洋标准体系结构还不够合理,海洋标准化管理机制仍需完善,海洋标准质量还需提高,海洋标准实施和监督急需加强,海洋国际标准化水平有待提升,标准化服务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改革要求,坚持“抓改革、促创新、推融合、强基础”的海洋标准化工作方针,以支撑蓝色经济空间拓展为主线,以海洋科技创新为驱动,优化健全海洋标准体系,强化海洋标准实施与监督,夯实海洋标准化基础,增强海洋标准化服务能力,提升海洋国际标准化水平,加快标准化在海洋事业各领域的普及应用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海洋标准化+”的催化、引领、门槛、倍增效应,使海洋标准化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新生动力、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重要抓手、联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纽带,为我国海洋工作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需求引领,创新驱动。围绕国家海洋经济和海洋事业的需求,强化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推进海洋科技研发、标准研制和产业发展一体化,加大海洋标准实施、监督和服务力度,提升海洋标准水平,提高海洋标准化效益。
系统布局,协同推进。合理规划海洋标准化体系和布局,科学确定发展重点领域。充分调动沿海地方、涉海部门和机构的积极性,共同推进海洋标准化,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海洋标准化新格局。
深化改革,强化服务。深化海洋标准化改革,完善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坚持“放、管、服”相结合,加强统筹管理和引导监督,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协调一致,开放共享。加强海洋标准与海洋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衔接配套,提高海洋标准制定、实施与监督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加强国际合作,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提高我国海洋标准与国际海洋标准一致性程度。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海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标准化体系。海洋标准化机制更加健全,海洋标准有效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显著增强,海洋标准服务发展更加高效,海洋标准化全面融入经济富海、依法治海、生态管海、维权护海和能力强海五大海洋工作体系。中国海洋标准的国际影响力和贡献力显著提升。
——海洋标准体系更加完善。海洋标准与法律法规相配套,基本覆盖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海洋标准平均制定周期缩短到2年之内。组织制修订海洋强制性国家标准10项、海洋推荐性国家标准超过70项、海洋推荐性行业标准超过400项。在重点领域培育发展出新的海洋团体标准及海洋推荐性地方标准。
——海洋标准化效益更加明显。建设若干海洋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试点示范。海洋标准化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更加有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持续提高。对于新发布的海洋强制性国家标准,宣贯培训率达到100%,实施情况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80%,质量及效益评估的比例达到50%。
——海洋国际标准化水平显著提高。参与海洋国际标准化活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参与或主导制定海洋国际标准5项以上。培养注册国际标准化专家10人以上。加强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海洋标准化合作,推广中国海洋标准。我国海洋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显著提高。
——海洋标准化基础更加夯实。建设6个以上国家级和海洋行业级标准验证检验检测点。海洋标准化技术机构和专业人才基本适应海洋治理的需要。建成海洋标准化信息公开、交流和咨询服务一体化平台。
到2030年,我国进入世界海洋标准强国行列。
扩展阅读
相关资讯
·凡注明来源为“121健康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121健康网所有。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