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一)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做好重大赛事的备战参赛工作,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继续贯彻实施《奥运争光计划纲要(2011—2020年)》,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争取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为国争光。扎实做好“两夏一冬”奥运会备战工作的综合协调与组织保障,确保完成好2016年里约第三十一届奥运会、2018年雅加达第十八届亚运会、2018年平昌第二十三届冬奥会和2020年东京第三十二届奥运会等大型国际综合性赛事的备战参赛任务;优势项目巩固扩大、潜优势项目突破发展,一般项目水平提高,新增项目有所表现;争金夺牌的重点小项和重点运动员人数显著增多。认真做好其它重要国际单项赛事的备战参赛工作,争取优异运动成绩。
(二)统筹规划,精心组织,认真筹备好2022年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季奥运会
以筹办2022年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为契机,大力推动冰雪运动开展。贯彻实施《2022年北京冬奥会备战工作计划》,在冬季项目中充分发挥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优势,创新发展机制,分步骤完成好2018年平昌第二十三届冬奥会、2022年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备战参赛任务。坚持“政府主导,主体多元,规范管理”的备战模式,统筹兼顾,优化布局,分类管理,突出重点,强化质效,加快人才的规划、培养和配置;扩大我国冬季项目发展规模与布局。推进“冰雪运动南展西扩”战略,鼓励有条件的南方和西部省市积极开展冰雪运动。
积极做好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竞赛组织工作。坚持“绿色办奥、共享办奥、开放办奥、廉洁办奥”的理念,践行《奥林匹克2020议程》,加强对冬季项目各类专业人才培养。实现冬季项目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竞赛组织水平提高,全面为2022年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的成功举办练好兵,打好基础。
(三)坚持节俭廉洁办赛,成功举办各类国内国际大赛
坚持节俭廉洁办赛,精心组织好2016年新疆第十三届全国冬运会、2017年天津第十三届全运会、2019年山西第二届全国青运会、2020年内蒙古第十四届全国冬运会等综合运动会,以及2018年无锡世界击剑锦标赛、2019年男子篮球世界杯赛等重要国际单项赛事,为2020年东京第三十二届奥运会锻炼队伍,选拔输送人才。认真做好2022年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筹备工作,确保圆满成功。
专栏一“十三五”时期参加或举办的国际国内重要赛事
参加的国际重要赛事:
1.2016年里约热内卢第三十一届夏季奥运会;
2.2016年利勒哈默尔第二届冬季青年奥运会;
3.2016年岘港第五届亚洲沙滩运动会;
4.2017年札幌第八届亚洲冬季运动会;
5.2017年雅加达第三届亚洲青年运动会;
6.2017年阿什哈巴德第五届亚洲室内与武道运动会;
7.2017年圣迭戈第一届世界沙滩运动会;
8.2017年弗罗茨瓦夫第十届世界运动会;
9.2017年台北第二十九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10.2018年平昌第二十三届冬季奥运会;
11.2018年雅加达第十八届亚洲运动会;
12.2018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三届青年奥运会;
13.2019年台中首届东亚青年运动会;
14.2020年东京第三十二届夏季奥运会;
15.2020年洛桑第三届冬季青年奥运会;
国内举办的重要赛事:
1.2016年新疆第十三届全国冬季运动会;
2.2017年天津第十三届全国运动会;
3.2018年无锡世界击剑锦标赛;
4.2018年杭州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
5.2019年武汉世界军人运动会;
6.2019年男子篮球世界杯赛;
7.2019年山西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
8.2020年内蒙古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
(四)改革创新,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树立正确政绩观,充分认识和发挥竞技体育多元功能和综合社会价值。坚持和完善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逐步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评估体系。加强对竞技体育发展理论、训练理念、技战术、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经验总结,使创新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进一步转变职能,深化单项体育协会改革,管办分离,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强对群众性和商业性赛事与活动的服务监管,完善国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比赛竞赛组织与管理办法,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调动社会资源参与办赛积极性,建设品牌赛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融合统一,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五)科学规划,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
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坚持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优势项目保持优势,潜优势项目加快发展,基础项目和集体球类项目水平稳步提高。引导国内区域间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鼓励各省(区、市)重点发展符合本地区实际、具有区域特点的竞技体育项目。统筹奥运会项目与非奥运会项目、夏季奥运会项目与冬季奥运会项目、优势与潜优势项目、基础项目及集体球类项目协调发展,加快落后项目的发展进程。
统筹利用好现有的高水平体育场馆和综合设施。进一步改善训练竞赛基础设施条件,合理布局,提高全国运动训练基地的训练、科研、医疗、教育和保障水平,配套完善8到10个国家高水平综合训练基地。
(六)深化改革,探索中国特色职业体育发展道路
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体育的发展方式,深化足球改革,实施足、篮、排三大球发展行动计划,根据职业化项目的不同特点,继续推动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发展道路,完善职业体育的政策制度体系,扩大职业体育社会参与,发展职业联盟,逐步提高职业体育的成熟度和规范化水平。健全职业体育法律、法规,推进体育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和规范职业体育发展环境。依法明确职业体育发展的主体,理顺各利益主体间的关系,切实维护各方合法权益。改进职业联赛决策机制,不断完善和建设中国特色职业体育联赛制度。
(七)加强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充分发挥人才在竞技体育发展和实施奥运战略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竞技体育人才队伍。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构建多元化后备人才发展格局。建立和完善各类运动员、教练员、体育管理、科研人员、医务人员等竞技体育优秀人材的选拔、培训、培养、交流等制度。努力使竞技体育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更加优化,人才素质显著提高。
(八)依法治体,深化行业正风肃纪,创造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
坚持依法治体,依法行政。坚持体育行业不正之风的治理整顿,加强监管,加大执法执纪力度;加强对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工作的综合治理力度,采取“零容忍”态度,严格执行反兴奋剂工作的“三严方针”;严格核查、严肃处理行业的不正之风和各种腐败现象与问题,形成公平、公正、公开、干净的竞技体育的发展生态,创造风清气正的良好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