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2015年,我国卫生总费用达4万多亿元,人均卫生总费用2952元。在病人医药费用方面,医院次均门诊费用233.9元,人均住院费用8268.1元。世界银行研究团队和中国研究人员共同开展的研究预测,如果不发生改变,中国卫生费用2035年将达到15万多亿元,而且超过60%以上的费用增长都将来自住院服务。
国人的健康投入并不低,但为何大多数费用都花在了治病环节?在提倡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健康的今天,如何降低健康费用?答案并不在医院。
重治疗轻预防
据2014年的一项医疗健康消费者调研报告显示,医疗健康支出已成为继食品、教育之后,中国家庭的第三大消费支出。70%以上的家庭健康花费每年在3000元以上,四成家庭的健康支出主要集中在重大疾病上,超过七成人将钱花在了患病之后的治疗上。
“这是因为治疗,特别是抢救费用本来就高,但也反映出国人在预防方面的投入还很不够。”新探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克安说。
解放军总医院健康管理研究院健康管理科主任郑延松也认为,重治疗轻预防,平时不关注容易引起疾病的危险因素,得病之后才去医院,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但这种现象在中国很普遍。
最合理的健康投入方式就是把钱花在预防上。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的影响因子为生活方式占60%、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医疗条件占8%、气候及环境因素占7%。预防上多投入1元钱,治疗就可减少8.5元,并节约100元抢救费。
但是,当健康风险还不显著时,国人的投入并不“大方”,在预防上的行动不够坚决。有调查显示,仅4.63%的人健康投入主要花在了“购买健康书籍”,而“用于保健器械、保健品”的占19.50%。而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编写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我国成人经常锻炼率仅为18.7%,男性吸烟率高达52.9%,非吸烟者中暴露于二手烟的比例为72.4%,过量饮酒以及高盐、高脂等不健康饮食现象很普遍。
预防行动不力,健康后患无穷。近年来,我国慢性病发病呈快速上升趋势,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86.6%,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近70%。甚至,原本多发于中老年人的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病症,开始“侵蚀”青少年的健康。
“尽管我们的人均寿命在增长,但生命质量并不高,健康寿命并不理想。”王克安说。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市疾控中心2014年在国内首次发布的成人健康期望寿命研究成果显示,北京居民的平均健康期望寿命为58.17岁,而2013年北京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81.51岁,相差23岁,相当于有23年处于非健康状态,而西方国家一般相差10岁左右。
王克安还强调,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健康的寿命,光长寿不健康,不仅影响生命体验,健康投入也会不断增加。
让健康融入所有行业所有时刻
如何才能享有一个健康的寿命?答案在于预防,但这个“预防”是一个涉及疾病防治、食品安全与营养、生态环境改善、产品质量提升、健康教育等全方位的问题。
“所有部门和各行各业的工作以及政策制定,都应该优先考虑保障人民健康。”王克安说,不能孤立地看待健康问题,健康不仅是医疗部门和医疗行业的事,而且也是全社会的事,要让健康融入所有行业。比如,所有项目开工之前都应该做环境评估,所有产品出厂之前都应该做安全检测等。
郑延松补充道,还须做好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关注从怀孕、出生、日常生活到临终的整个生命过程,用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同时,与老百姓的饮食、起居、运动等相结合,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在我国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比如由于缺少食育教育和营养学知识带来的肥胖问题,说明我们的食品营养科学教育与研究长期没有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副主任魏益民说,有些欧洲国家要求医院、学校的集体食堂以及大型餐饮业、酒店等,依据就餐人数设立营养师岗位,推动食育教育。
“很多人知道甲醛的危害,但很难确定房屋装修后的甲醛到底有多严重。现在有很多检测方法,而学会使用这些方法,也应该是健康教育的一部分。”郑延松强调,健康教育不仅要让老百姓知道危险因素的存在,还要让他们掌握正确应对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