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 “避孕药黄瓜”“喝豆浆可能导致乳腺癌”“萝卜和茶不能一起吃”“肯德基的鸡有8个翅膀16条腿”等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报告统计,食品安全谣言已经占到了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居第一位。
例如“避孕药黄瓜”的所谓“避孕药”,实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但据说这个谣言炒了5年:从2011年至今,已被反复炒了3次,有关专家、部门和媒体辟谣了4次。谣言导致黄瓜滞销,价格下跌。从这个情况来看,对于食品谣言,仅仅是辟谣已经是远远不够的了。仅是一个“避孕药黄瓜”谣言,就辟了4次谣还辟不掉。面对海量的网络谣言,面对反复的炒作,你辟得过来吗?因此,笔者认为,辟谣当然要继续辟,但仅仅把重心放在辟谣上,似乎收效不大,还应该正本清源,做更多比辟谣更有力的事情。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是一个热门话题。
食品谣言不断出现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负面现象,同时也能反映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即使采取了很多措施,这种担忧并没有与日递减,而是反复炒作、周期性炒作,引起很多恐慌。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正是因为面临的是一个不太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虽然有关部门在监管上下了工夫,但实际效果离公众的期望值距离还很远,还远不能让公众感到放心、感到满意,所以继续大力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建立一个相对安全的食品消费环境,让公众消除危机感,才是堵住食品谣言的根本措施。
食品谣言为什么被反复炒作?跟传媒关系极大。传媒行业竞争激烈,不少媒体为了博眼球,扩大影响,不惜自身形象也要搏出位,先出位了再来谈社会责任。一些媒体由于自身条件和水平有限,只好靠反复炒作来博眼球,而食品安全问题正好是公众关注度很高的热点,这也就是食品谣言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被反复炒作的原因。因此,有关部门对于这些靠反复炒作食品谣言博眼球的媒体,应该采取适当的监控和惩罚措施,将其列入“黑名单”。
食品安全谣言的泛滥还与公众的辨别能力有关。权威部门、权威专家有责任有义务在权威媒体、在各级教育机构,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消费认知水平,让谣言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