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网购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日常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网售食品总额已达数千亿元,以第三方平台为代表的网络食品经营新模式层出不穷。然而,互联网在给食品销售提供新渠道的同时,也给监管带来新挑战。
一问:问题主要有哪些?
近年来网络食品销售呈爆发式增长,特别是随着跨境电商、冷链物流以及诸多外卖平台的发展,进口食品、生鲜以及即食加工等餐饮消费已经进入了网络食品的销售范畴并且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但食品质量不容乐观,合格率普遍较低。
在日前举行的“首届中国互联网+食品安全高峰论坛”上,备受消费者关注的外卖平台出现“黑作坊”等网络食品安全问题,备受热议。会上,国家食药监总局食品安全监管二司副司长崔恩学指出,互联网食品销售存在诸多问题,首当其冲的便是没有证照的、无合法资质的经营现象。崔恩学特别指出了今年“3·15”央视报道的问题,即饿了么众多商户无合法资质的问题。
此番被央视曝光的“黑作坊”,既无从事餐饮行业所必备的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和实体店面,卫生状况、食物采购及加工过程也极为糟糕。以往在人们眼见为实的消费体验中,这种不具备起码资质的“黑作坊”是少人关顾、难以生存的,但却凭借互联网外卖平台的东风,把赚钱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广东省流通业商会执行会长黄文杰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以往外卖行业都普遍存在着“管控”的问题,像一般的餐饮店都会有固定的实体,而且都要求有卫生牌照、营业执照等。虽然我们看到的小吃店也有送外卖,但是现在因为有了电商这一形式,外卖不一定是需要有实体店的。实际上你只要有个生产地,甚至很多都规避了办证这种环节。
有一项调查显示,由于制作、存储、配送等多个环节控制监管不过关,许多网售食品存在菌落总数超标问题,有安全隐患。而除了质量安全之外,网售食品还存在包装标识不规范、虚假宣传、售后服务缺失等多种问题,因此出现的消费纠纷不断增多。
今年5月,因销售的两款食品存在安全风险,且无法提供入驻商家有效联系方式,1号店被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赔偿消费者陈先生4.08万元。据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检索的数据显示,从2013年至今,消费者在电商平台网购食品所引发的起诉案例已经超过277起,焦点主要围绕食品生产厂家、经销方、第三方交易平台的赔偿责任展开,而第三方平台多以其仅作为网络服务提供商已尽到相应审核等义务为抗诉理由,或对辖区监管裁定权提出异议,进而给消费者维权带来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