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之前是孩子一生成长的关键期,一个孩子两岁半时,就完成了大脑细胞数量的发育,到4岁完成智力发育的50%;到了6岁,大脑细胞体积发育全部完成。这个时期,如果营养供给不完全,将对他的智力、体力都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杨月欣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居民对营养科学了解不多,老师和家长普遍不具备营养均衡的知识和意识。同时,一些农村贫困地区的“三无食品”“山寨食品”“过期食品”“辣条现象”等问题仍然存在,给这些地区儿童的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像辣条这些零食几毛钱就能买到,孩子们都喜欢买来吃。而一些贫困户的家长根本不懂得营养餐是什么。”罗兴荣说,他们意识不到这些食品的危害。
多方建议出台帮扶政策
事实上,针对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缺乏问题,我国部分地方已出台了相关政策,对贫困地区的学龄前儿童进行补贴,不少公益组织也在关注学龄前儿童的营养状况。
在湖南湘西自治州,按贫困程度,每年有15%的贫困户家庭中的学龄前孩子,可以享受一年1000元的补贴。2016年,湘西自治州还下发了《关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意见》,当中明确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学龄前孩子可以享受1500元一年的保教费;另外,对于城乡低保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有学龄前孩子的,还可以享受一年1000元的生活补贴。
5月,安利公益基金会启动“学前儿童营养改善计划”,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数百所山村幼儿园,免费提供首批儿童营养咀嚼片,以改善3至5岁学龄前儿童的健康发育问题。
小炳所居住的古丈县,已实施了学龄前儿童营养干预6项措施。“但地方政府和慈善机构能够做的还是太少。”古丈县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唐勇说,如果不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还是无法照顾到更多孩子。
“目前推行的‘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在正餐之外给孩子们补充一定营养,属于加餐性质。学龄前教育目前是非义务教育,所以不太可能纳入国家营养计划,”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说,只有先解决“非义务教育”的问题,才能有后续计划。他认为,对于一些贫困地区孩子的实际情况,正餐的费用问题,可以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
在采访中,不少基层学校、公益组织、相关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都希望能将学龄前儿童纳入营养改善计划。“我们希望能将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学龄前儿童也纳入国家学校营养改善的计划,给孩子们提供一顿免费午餐。”包太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