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医生何时来到你我身边?
——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
家庭医生何时来到你我身边?对此,《意见》也给出了时间表,根据规划,2016年,在200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鼓励其他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开展试点。优先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残疾人等人群,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结核病等慢性疾病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等。
到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以上。到2020年,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人群,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
记者调查:“家庭医生”还面临哪些难题?
——全科医生缺口巨大 患者忧医生专业水平
其实,“家庭医生”这个名词对于人们来说并非完全陌生,近年来,全国各地已经相继尝试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然而全科医生供不应求,居民签约存在顾虑等问题仍然较普遍。
北京市甘家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办工作人员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就表示,该中心已经开展了家庭医生式服务,但是其辖区内有12万人口,全科大夫 只有不到30人,平均每名大夫要负责近4000位居民,再加上中心还有很多门诊,医生的工作强度很大,如果上门服务需求大就很难全部兼顾到。
该中心的工作现状是不少社区医院面临的问题。按照2011年《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居 民有2至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根据目标要求,全国需要28万到42万名全科医生。但据国家卫计委方面介绍,截至2014年底,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共有 17.3万人,占医生总数比例仅为6%,缺口巨大。
另一方面,患者对于家庭医生服务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也有自己的顾虑。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林女士今年已经76岁,患有多种慢性病,虽然其所在的社区医院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但是她并没有选择签约。
“总感觉有些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临床经验少,优秀的全科大夫也少,有时候去社区医院看个病大夫总不能对症下药,还是不太放心。”林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是会经常跑到大医院去开药,虽然费时费力,但感觉心里踏实。
和林女士不同,家住北京西城区官园地区的杨女士,2015年就与社区卫生站的全科医生签订了服务协议。杨女士患有高血压、颈椎病等慢性疾病,对 于已经年过70的她来说,让一位了解并长期跟踪自己病情的医生看病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在她看来,这项服务仍然没有达到她预想的效果。
“卫生站现在不能提供夜间服务,比如我晚上十点突然不舒服,想打电话咨询一下家庭医生但是找不到人,有时候不是特别方便。”在杨女士看来,自己目前享受的一些家庭医生服务还是有点“浮在表面”,她希望未来基层医疗机构能够再多做点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