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新疆餐饮行业协会发布了新疆七种特色小吃标准,包括拌面、抓饭、大盘鸡这些被大家熟知的新疆美食都位列其中。在这份标准目录中,对7种新疆特色小吃展开介绍,包括了每种小吃的定义、烹饪过程、营养价值等。比如大盘鸡要有皮带面,才能兼具肉食、蔬菜、主食的营养价值;拌面的面条要有200克,辅料中要有大白菜等。乌鲁木齐餐饮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白京堂表示,标准化有利于产生品牌效应,从而将特色小吃推向更大的市场:“有了标准,换句话说就是有了一个统一的标识,这个小吃就被认定了。比如说拌面,很简单,拌面的种类非常多,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他的基本要素不能变,所以我们定标准的目的目的主要是规范(规定)风味小吃原生态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的东西,定了标准以后,行业内、市场检查中就有所依据。第三个是有了标准以后,我们就能进行标准化生产,可以产业化、品牌化,就可以走出去。”
白京堂告诉记者,制定标准化本身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漫长过程,七种特色小吃的标准化从决定制定到标准化出炉用了两年的时间:“两年的时间不是在于数据的统计,关键是在反复的制作、反复的尝试,而且我们要到新疆各地的饭店去了解制作方式,亲自去尝试,亲自反复的实验,这样做会怎么样,这是很费时间,很费食材。我们行业协会是负责制定标准,制定标准的这个经费是由政府采购提供的。”
新疆7种特色小吃的标准已经发布一年,除了一些美食大赛采用标准化烹饪和评比,市场上严格按照标准化执行的餐厅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对此白京堂表示,并不要求餐厅按照标准化执行,而是鼓励餐厅在具备标准化基本要素的基础上,进行多样化生产:“刚推出时没有听见不同的声音,但是也没有一片喝彩。标准化不限制多样化,他和多样化不矛盾,恰恰相反,在基本标准的基础上,我们鼓励多样化,多样化就是要提供更多的品种、各种不同的味道、各种不同的做法来适合市场的需要,再一个走向市场化,你的拌面标准说实话对商家不重要,商家注重的是拌面能卖钱,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或许对于标准的推广来说,足够的时间是重要的条件。早在3年前,2013年,河南开封就曾对知名小吃制定过统一制作标准。
灌汤包子是开封的传统食品,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如今的开封,第一楼、黄家、鹿家、曹记等各种灌汤包遍地开花,给游客们带来了不同的味觉体验,也促使开封出台政策来规整开封市餐饮整体形象。开封市餐饮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晓梅说:“2013年,开封市创立省级旅游标准化城市,由开封市商务局、旅游局提出来要把小笼包子的地方标准拿出来,由开封第一楼有限责任公司首先来起草标准,然后由开封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来指导参与,一起来把标准制定出来,名称叫《开封灌汤小笼包子制作规程》,这个规程是开封市的一个地方标准,这个标准规定了包子的一些术语啊、定义啊,它的制作步骤及检验的方法、规则等,这里边把开封灌汤小笼包子从它的每一项的制作,从和面、打馅儿、包制、蒸制等步骤的细节要领全部都归录标准当中。”
王晓梅说,制定知名小吃的制作标准,初衷是好的,不仅稳定了包子质量,更提升了包子口感,可是制作标准的推行情况却并不乐观:“这个制作规程很好,也费了好大的劲,把它制作出来了,通过了、发布了、实施了,但是实际实施效果怎么样没人管这个事情。我也希望咱开封市能够综合制定一些如何去督导标准的落实啊,我们餐饮行业协会也愿意积极配合把这个工作共同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