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纠正
说“不好”就是垃圾毒药,
说“好”就是灵丹妙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经济、社会的发展,将直接体现在“吃”上,而食物的变化又会影响人们健康与疾病的状况。在马冠生看来,以饮食结构为切入点,去透视与之关系密切的领域,是非常有意思的。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于1989年首次发布,恰逢中国改革开放不久。马冠生回忆,对于食物消费,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变化是最大的,而且城市地区的变化程度大于农村地区,尤以谷类、动物性食物的增加最为明显。而从1997至2007这十年间,虽然城市地区谷类、动物性食物依然在增加,但变化的程度已经放缓,农村地区开始“后来居上”。近十年城市地区变化已趋于平稳,城乡之间的差别正逐步缩小。
而从物质相对贫瘠走向富饶的几十年中,伴随人们对“吃”的愈发关注,种种难辨真假的“说法”也同时流传开来,让营养学家们深觉挑战重重。
马冠生听到最多的是,人们会片面性地强调某种食物好还是不好。“像说方便面不好,那就是一钱不值,甚至是垃圾、毒物,我们其实不太建议提‘垃圾食品’这种概念。”他表示,在2007、2016版的“指南”中,第一条都强调食物多样、谷类为主。这是因为人体需要的营养素有40多种,除了6个月以内的婴儿喝母乳即可满足所有营养需求外,没有一种天然食物能满足人体所有的营养需求,所以食物必须讲求搭配。
就拿“不健康”的方便面来说,其原料为米或面,属于谷类食物,实际上是传统面条的一种发展。它优质蛋白、脂肪酸提供的不是特别多。吃的时候稍微动点脑筋,比如加个鸡蛋、加点青菜,就可以大大提升营养价值。
马冠生认为,方便面既然有其存在的意义,更理智的态度是引导人们做好搭配、合理食用,尽量规避不太健康的方面,而非盲目抵制。“比如吃方便面的时候,调料包是不是能少放一点?包括生产企业是不是也能做一些改进,缩小一点调料包,酱包里面盐的量稍微降下来一点?”
与此相反,近年来“养生”成了一股热潮,往往人们一听说某种食物好,又将其视作灵丹妙药一般。“好上天了,恨不得天天吃洋葱、天天吃茄子、天天喝绿豆汤……这都是不科学的。”马冠生表示,食物的“好不好”,问题还只在搭配,诸如“牛奶致癌”、“食物相克”这种没有根据的传言,影响程度更大。他认为除了引导人们学会信息分辨,不要“听风就是雨”外,更重要的是科协、卫生计生委等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群健康素养,以改变“谣言跑得比科学快”的尴尬状况。
主笔 魏婧 制图 宋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