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与饮水研究的新进展类似,新版“指南”首次于正文中加入“控糖”表述,也是基于近十年一系列有关糖与龋齿、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等研究成果的面世。“我们对这些研究进行循证和分析,不断产生的新内容促使了指南的修订。”马冠生表示,今后随着国民营养健康监测系统的建立,国家有更多的投入,可能会为膳食指南的制度化、常规化更新提供基础。“当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如果我们的膳食消费变化不是特别快,也没有新的发现,那就没有必要老生常谈,非得隔多少年就去修订。”
改进效果
奶豆不易增&油盐不好减
在多年调查中,马冠生发现,一条建议写入“指南”容易,而真正使其对人们的生活、饮食、消费习惯产生影响,则需要长久的坚持和推广。
例如,1997版“指南”的第三条专门强调,“要常吃奶类、豆类或其制品”,2007版和2016版继续对此进行了强调。“因为从近十年情况看来,我国居民奶类、大豆的消费并没有显着增加。”马冠生分析,这与人们一直以来的消费概念有关。“奶不是一种传统的膳食组成,很多人认为,有特殊情况,比如‘老弱病孕’才喝奶,过了某个阶段就不需要奶制品了,实际上奶制品有非常全面的营养。” 而一些误导,诸如“牛奶致癌”的声音,十几年间时不时就冒出来。再加上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使人们对奶制品的消费信心大打折扣。
至于豆制品,马冠生认为人们可能对其存在偏见,觉得这种植物性食物的营养不如动物性食物好。另外豆制品也需要不同的加工形式和口味,以满足人们需求。“简单类比的话,豆制品有点像西方人的奶酪,我们对豆制品重要性的认识和市场还没有发展到奶酪那种程度。提倡人们多消费一些豆制品,无论从环境保护还是投入产出,都有非常大的优点,不是一个简单吃饭的事儿。”
此外,长期以来改善状况不佳甚至不降反升的还包括油的摄入与肥胖率的变化。欧美国家越是低收入水平、低文化水平、低社会地位的人群,超重率越高,我国模式则正好相反,具有较高社会地位和收入的人群,超重率也较高。马冠生分析,二三十年间这部分人群吃的谷类食物在下降,动物性食物在增长,汽车的增加也令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更加普遍。“但我认为这种情况不会一成不变,你看现在有很多跑步、走路、健身的。随着这部分人群健康意识的提升,可能今后五年十年内,体重模式就会发生变化。”
而通过多版“指南”持续的普及,与以往相比,目前改善较为明显的是人们对血压血糖的认知率与控制率,近10年内的贫血率也已经有了明显降低。再一个便是盐的日均摄入量,马冠生介绍,尽管现在约10.5克的水平还是比较高,但经过减盐宣传,比起前几年已经减了1.5克。“听起来不是很多,但从意义和人们的认识上来说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