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次参与修订的专家,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揭示了“指南”的调查与修订依据。这部致力于引导人们健康生活的“吃动宝典”,同时也是近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最为浓缩而直观的体现。
修订时机
大型调查新数据+科学研究新进展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几次修订平均间隔大约为10年。马冠生笑言,这种“规律”并不是刻意而为。“美国每五年修订一次,已经形成制度化了,我们目前为止还没有具体的规定。”
马冠生介绍,组织修订通常有几方面的考虑。一是在相应年代,会有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如1982、1992年分别进行过全国营养调查;1984、1996年开展过糖尿病抽样调查;2002年做了一个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最近完成的是2010-2012年的调查。“有了这些全国的数据,能清楚地分析了解一段时间内我国居民存在的主要健康和营养问题。”
再者,旧版本的修订也与营养科学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息息相关。主持修订2007版“指南”关于饮水部分时,马冠生曾留下一个遗憾:没有居民日均饮水量的具体数据作为参考。只能根据能量代谢一个千卡大约需要一毫升的水来推断,提出轻体力活动、一般温度湿度下,每天饮水至少1200毫升的建议。
然而,饮水量更科学的办法应该是根据人们的实际摄入量来制定。“水是比较特殊的,有饮用、食物、体内新陈代谢三个来源,饮用的量就是以大家实际的平均饮水量作为推荐。”于是,在随后的2009、2010年,马冠生牵头分别开展上海、成都、广州、北京四个城市的成年人摄水量与儿童少年摄水量调查。
具体操作中,调查人员先选定目标人群,测量其常用的喝水杯容积。让其在接下来7天内记录每天饮水的杯数,从而得出日均饮水量。四座城市的成人日均饮水中位数为1488毫升,男性为1679毫升,高于女性的1370毫升。据此,2016版“指南”中将推荐日均饮水量设定为1500至1700毫升,比上一版的“至少1200毫升”精准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