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膳食指南提倡食用脱脂或低脂的乳制品:包括牛奶、酸奶、奶酪和/或经过营养强化的大豆饮品,中国膳食指南提倡摄入300克奶类。
美国膳食指南提倡食用多种类的优质蛋白质,包括海产品、瘦肉、禽肉、蛋类、干豆、坚果、油籽和大豆制品;中国膳食指南提倡平均每天摄入40-75克肉类和鱼类,一个蛋,相当于25克大豆的大豆制品,以及10克坚果。
美国膳食指南提倡控制饱和脂肪、盐、糖和酒精的量,中国膳食指南也提倡“少油少盐、控糖限酒”。其中酒精的数量,美国建议是男性一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24克,女性不超过12克;中国是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两国的建议相差很小。在限盐方面,都提倡限制在6克以内;在控制添加糖方面,都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相同,每天控制在50克以内,最好限制在25克以内。
美国膳食指南提倡控制饮食热量,保持健康的体重。中国膳食指南也提出“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美国膳食指南鼓励加强身体活动,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提倡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中国膳食指南也给出了同样的推荐,并建议每天主动身体活动至少6000步(这里不包括日常办公室和家里的少量走动,以及出门上车的那几步路)。
然后,说说不同之处,先说美国膳食指南的两大弱点,也就是中国膳食指南的两大优点。
首先,美国膳食指南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虽然一开头就谈到了“健康的饮食模式”,但到底这个模式是什么样子,却语焉不详。
我理解,对于每种食物吃多少的问题有很多学术争议,各食品行业也有很多利益诉求,但是就这么把皮球踢给老百姓,让他们自己考虑什么才是合理的膳食模式,确实有点说不过去。
相比之下,中国的膳食指南明确提出了“食物多样、谷类为主”配合适量动物性食品的膳食模式。中国的营养学家一方面是从促进健康的角度来做指南中的各项推荐,另一方面是考虑到了中国的环境资源限制,以及传统饮食习俗。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主食概念,“五谷为养”的养生理念流传几千年,各种谷物、杂豆品种繁多,各种粮食做成的食物美味可口,深入民俗。同时,中国人多耕地少,只有以粮食为主食的模式,才能养活十几亿中国人。如果十几亿人都以肉类为主食,即便从全世界进口也提供不了那么多肉类。既然发达国家百年来的饮食没有证明大量肉类有益健康,中国人为什么还要走他们的老路呢?
其次,美国的膳食指南对各类食物的数量没有明确的推荐范围,说只需遵循“个体化的健康饮食模式”,吃推荐的各类食物就好了。这个模式专业的营养师可以把握,但普通老百姓真是很难弄明白到底每类食物该吃多少,大致比例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相比之下,中国的膳食指南对各类食物都给出了推荐范围,人们知道应当如何进行把握,并按具体情况进行调整。这是个非常大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