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十大乳业谣言经过养殖专家、营养学家、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专家多方审核,评定。中国奶业协会加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顾佳升、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马冠生、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范志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国家食品安全风险技术顾问刘秀梅等专家均参与了谣言信息的审核工作。专家表示,乳业谣言的披露将帮助消费者走出食品安全误区,提高消费者科学饮食认知水平,同时也为饱受谣言侵扰的生产企业正名。
十大乳业谣言内容如下:
1、喝牛奶致癌?
谣言:说牛奶可致癌。
真相:牛奶是世界公认的能为人们消化、吸收和利用最为理想的食物,它不仅能满足蛋白、钙等常规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且能够提供其他食品少有或没有的含量虽少,但种类繁多的生物功能活性物质。据美国科学家Yong W.Park(杨W.帕克)研究,这些功能活性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癌等多重功效。全球人均奶类年消费量110多千克,欧美国家高达300多千克。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足以证明牛奶致癌是不成立的。
2、奶牛产奶靠打激素?
谣言:奶牛通过打高剂量的激素,保持不停产奶
真相:奶牛是人们经过长期培育选育出来的专门用于产奶的草食动物。其基本规律是奶牛分娩后开始产奶,60天左右配种再次怀孕,300天左右停止产奶,进入再次分娩产奶前的休整期,之后进入下一个产奶周期,这是奶牛正常生理周期,不需要打激素维持产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