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对检验检疫提出新要求
笔者发现,目前关于供给侧改革论述多围绕完善国内市场供给体系展开,专门针对进出口领域的相关研究不多。其实,在外贸领域实施供给侧改革同样是我国整体改革进程的重要环节,不仅十分必要,而且任务繁重。笔者认为,外贸领域的供给侧可概括为由外贸产品、外贸企业(其他生产要素的结合)和外贸市场环境三大要素共同构成。其中,出口的供给侧涵盖了产品从生产到物流通关直至国外上市的全过程,只不过与国内供给体系相比,需求延伸至海外市场;进口的供给侧虽主要在国外,但我国的口岸通关环境、进口商品质量安全以及国内物流配套等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在以扩大需求为核心的依靠消费、出口和投资“三驾马车”拉动的宏观经济增长政策影响下,我国外贸政策主要围绕扩大进出口数额和市场份额的思路来实施,而且这种模式确实对我国外贸井喷式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但随着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不断深入,我国外贸领域深层次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暴露。首先,受全球外贸结构化调整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持续萎缩,需求侧刺激政策作用减弱,我国外贸首次出现负增长,下行压力继续增大;其次,粗放型外贸发展模式导致我国外贸企业大量产品长期以低价竞争为主,缺乏高附加值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在高端市场占有率过低;再次,以劳动密集型以及来料、进料加工和“贴牌”生产为主的外贸产业结构导致企业对低成本的过分依赖,而忽视技术研发和品牌建设,随着加工贸易向海外更低成本国家转移,我国企业大规模丧失订单;最后,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企业忽视外贸发展效益,片面追求出口量,以牺牲国内能源、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造成国内资源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笔者认为,上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重“量”而轻“质”的传统外贸思维。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把外贸增长的关注点从速度和数量转移到质量和效益上来。具体到进出口领域,供给侧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升出口产品和企业在国际市场的适应度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优化外贸通关环境,促进国内生产和民众生活所需的优质海外产品进口。在这其中,无论是打造出口产品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还是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助推外贸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优化外贸通关环境,为企业减负增效等,都是检验检疫大有可为的职能领域。可以说,供给侧改革理念的提出,既是对检验检疫职能作用的强调,同时又赋予了我们新的责任和使命。
供给侧改革与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的协调统一
如何推动供给侧改革在检验检疫的贯彻落实?笔者认为,供给侧改革应与正在不断深化的检验检疫业务模式改革深度融合,联合推进。并且,从设计思路、目标方向乃至实施路径等方面来看,两者也是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的。
首先是改革思路的统一性。供给侧改革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通过盘活供给市场各要素活力激发潜在需求,推动经济高效健康发展。这一思路,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提出的“三个转变”重要思想是完全吻合的。而“三个转变”正是质检改革的努力方向和行动纲领。
其次是改革路径的一致性。我国外贸供给侧改革主要是通过政府简政放权,优化外贸环境,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来实施。而进一步简政放权,推动政府职能由微观向宏观领域的转变,优化通关环境,促进企业质量发展等也是业务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