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三、虚假广告设陷阱
《广告法》第十六条规定:“推荐给个人自用的医疗器械的广告,
应当显著标明‘请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或者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购买和使用’。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明文件中有禁忌内容、注意事项的,广告中应当显著标明‘禁忌内容或者注意事项详见说明书’”。武先生七十多岁,患有腰间盘突出病。一天看到某报刊登有治疗腰间盘突出的广告,信以为真,广告将产品说得天花乱坠,一字不提使用禁忌,他花1680元邮购了一台治疗仪。等他打开说明书时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宜使用。因他患有心血管疾病,做过支架搭桥手术,心律失常,血压不稳。收到后立即要求商家退货,商家只退给他1000元,强行扣下680元。事后武先生无论怎么打电话,商家就是不接听。老人生气地说我们仅靠微薄的养老金过日子,平时不舍得吃,不舍得穿,节省下几个钱竟被他们强行克扣。
河南六十多岁的周女士也投诉说,她患有脑血栓,心脏安有两个支架,因活动量小加之平时爱吃面食,导致她体重严重超标,有中度脂肪肝。正一筹莫展之时,看到某电视台播放的某牌瘦身茶广告,宣称一天能降一斤,她就花1680元购买了这种瘦身茶,服用10天后体重仍未减轻,商家说你吸收不好,需要继续治疗,她就按商家的要求又花700元买了酵素片,花300元买了参鹿汤,服完后还是没有效果,体重不仅没降,反而升高了。
案例四、迷信专家入陷阱
刘女士,七十四岁,患有毛细血管静脉曲张十余年,一天看了某电视台养生节目,介绍中药泡脚能治好她的疾病,她心想过去没用过中药,兴许能治好呢。商家信誓旦旦地说,治不好全额退款。刘女士付了950元买了泡脚的中药。十几天过去了效果不明显,这时有一位自称王院长的打来电话,说我亲自给你配药,只需要付1000元,保证能治好。用了一段时间,腿红肿,奇痒无比,王院长解释说这属于排毒反映。过了几天又换了一位自称是血管病专家的某教授打来电话说你需要配合药物调理,提高免疫力,再泡脚就好了,要抓紧治疗,否则将截至。刘女士一听吓坏了,又按教授的要求花700元买了蜂胶和蓝莓胶囊。此后商家不断以院长、副院长、专家、教授轮流打电话让她继续买药治疗,还承诺为她争取名额,花去的钱能报销80%,将款直接打到她本人的银行账户上。最终,刘女士不仅没治好病,反而两腿红肿、麻木,住进了医院。再联系这些专家时,商家均搪塞她,专家忙、院长出国了……。
案例五、“无理由退货”成陷阱
广州市消费者刘先生患有前列腺疾病,一天他打开某公司官网,看到在推销某品牌前列腺贴,“承诺15天内无理由退货”。他就花680元订购了一个疗程。刚用几天发现所贴患处皮肤红肿发炎,他立刻停止使用,打电话要求退货。商家说:“我们只管销售不管退货,谁给你的货你就找谁吧“,他又去找送货的快递要求退货,快递说:“我们只负责送货不负责退货,你需要找当时与你联系的专家”。几经周折好容易找到了专家,专家却说,做不了主,要找经理。就这样刘先生的退货要求被他们推来推去。
黑龙江的王先生通过他电话购物的经历也有同感。他说电话订货时,销售人员亲切热情,让人毫不设防,收到产品前三天经常接到售后服务热线,指导他如何使用,询问使用效果,消费者一旦实话实说,以没有效果要求退货时,所有电话中断,集体失踪。他们像是有组织、有预谋,分工明确,配合默契的欺诈团伙。
案例六、养生讲座变陷阱
青岛消费者韩先生说,北京某健康协会在青岛一酒店举办健康讲座,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自称是北京某著名医院退休的医生亲自为我爱人把脉看病,并积极推销某保健品,该医生说服用后可以增强免疫力,活到100岁没有问题。他深信不疑付了5800元买了六盒保健品,回到家服用二粒后,我爱人感到不舒服头晕。我赶紧赶到大酒店去退货,酒店人员说,他们退房回北京了。
江西省广昌县杨先生也投诉说,广州某公司到他们县推销某品牌原生态水机。采取送面条、酱油等小物品,引诱老年人前来参加讲座活动。宣称水机是经过保险公司承保的,卫生部批准的专利产品,原价上万元,今天为扶助贫困县,关心爱护老苏区人民安全用水,水机降至成本价2800元卖给你们。当时有近百人购买了水机,推销后他们火速离开广昌县城。如今半年多过去了,才发现水机坏了无人修,过滤嘴塞了无处换,拨打售后电话无人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