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将在北京开幕,接下来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为中医做了啥“代言”?从本期开始,我们邀请部分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说说他们的中医提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张其成
中医文化的生活就是养生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强调:“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化。”早前,习近平总书记还曾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与国医大师座谈时明确提出:“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具有重大现实和长远意义。”
健康是一个大的系统,它不纯粹是指机体的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行为健康等等。健康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内心,包括心理、心态、心灵、心智。内心决定行为,而行为方式对健康的影响度占到60%。比如河北医科大学田庆宝教授主持的一项1300多人参与的研究课题发现,针对生活方式干预的“健康体重管理报告书”居然能对高血糖的干预效果达到98.5%,“合理膳食建议书”对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干预效果分别为50.0%和54.7%,而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高血压病的治疗控制率才22.9%。
行为方式是受内心思维方式决定的,人的思维方式、理念观念属于文化的范畴。中医文化里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命哲理,倡导将人放入自然系统中考量,饮食、运动是人为,也是自然,更是人的生活本身。中医文化主张凝练内气,形神俱养,发明了诸如吐纳打坐、导引练气、太极拳等“运动方式”(或称之为“生活方式”),可以通过调节自身能量平衡而利于身体有序化,从而避免慢病发生。所以说,中医文化的生活就是养生。
文化入髓更基础也更困难
基于上述几点,笔者建议:
1.将中医文化融入所有政策,使中医文化成为多部门参与和协调的国家战略行为。相比较而言,国内对中医药医疗技术比较重视,但对中医文化的“软实力”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际上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后者既是前者进入人心的润滑剂,也是前者深入人心的固化剂,理应受到优先重视。
2.将中医文化纳入“健康中国”的顶层设计中,助推和谐医疗、和谐社会。比如中医文化中关于医患关系的引导教育,一方面以“大医精诚”教育医者恪守医德,另一方面以“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扶正祛邪”等理念教育引导患者将健康后果的责任归于自身;又比如中医文化阴阳中和的精神,引导医患双方即便病中、治疗中仍留存健康理性的态度,帮助消解关于疾病、养老等全民焦虑,降低过度求医、医疗的内在驱力。
3.将中医文化纳入“健康中国”中医药“硬实力”发展,助推塑立行业精神。比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五大理念的具体落实中,“创新发展”就可以鼓励互联网、物联网、智能科技等新技术与传统中医服务“简、便、廉、验”的本质结合,快捷抵达终端,服务民众;“绿色发展”就可以鼓励使用中草药(去工业化),因为植物药炮制、使用有环境友好的优势,而且植物药种植还有一定促进环境改善的作用;“共享发展”就可以大力发展中医文化旅游养生项目,在顺应气候变化、个体身心健康条件的前提下,能动地选择适宜自身健康的自然生态环境,共享健康资源等。
4.将中医文化纳入“健康中国”的社区建设、个体生活方式建设,助推个体健康。伴随着“治未病”国家战略、《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的推进、落实,基层和社区将存在常态中医文化宣教,其中应以中医文化的普世内核、卫生观念、健康理念等内容,倡导养生文化、养老寿亲文化,充分发挥中医文化宣教的组织、教育、健康和建设和谐社区的功能;充分发挥中医文化能为个体生活设计衣、食、住、行的具体健康路径的能力,结合在基层配套的中医药健康促进资源,整合中医文化的生命哲理、长寿之乡的生活智慧,使健康成为生活方式。
5.将中医文化纳入“健康中国”相关国家级科研规划,深入研究中医文化面向当下和未来的价值。中医文化既是传统的,又是当代的、未来的;既有很强的国家、民族辨识度,又有极大的普世价值。伴随着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奖,中医药科技侧的知晓度、认可度提升很多,但对中医文化侧、人文侧的内容却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实际上,科技与人文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目前,“健康中国”国家级科研规划中应该深入研究中医文化面向当下、未来的价值,如健康促进、健康公平研究,促进社会健康、道德健康、心理健康、身体健康的研究,中医文化展现形式、传播语言、适宜媒介的研究,中医文化海外交流、传播研究等。
总之,将中医文化纳入“健康中国”需要重点考虑。因为社会、道德、心理的健康和健康公平,比健康促进的“一招一式”要基础得多,也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