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围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
记者注意到,报告广泛涉及就业、全面营改增、三医联动、环保产业、社会保障、互联网金融、投贷联动等方面,那么,报告到底透露了今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新信号?《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邀请权威专家,通过十个关键词,对报告进行解读。
打好国企提质增效攻坚战放宽电力等领域市场准入
“今明两年,要以改革促发展,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如是说。
3月6日,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也表示,今年是国企改革任务落实年,需要按照去年出台的文件持续推进各项改革和试点。
记者注意到,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而对今年的国企改革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攻坚战”等词汇。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去年描绘的改革蓝图基础上,今年国企改革进入实操阶段。并且,改革有望从产业结构和产权体制两端发力。”
结构方面,《报告》多次提及供给侧结构改革。《报告》还指出,推动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在李锦看来,国企的产权体制改革和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的。供给侧改革中去产能过程,兼并重组,特别是清理“僵尸企业”,牵涉到大量产权交易。国企产权体制改革要为供给侧改革和整个“十三五”规划提供动力,提供改革红利。
《报告》再次明确,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开展落实企业董事会职权、职业经理人制度、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试点。深化企业用人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市场化选任方式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和企业经营管理者薪酬制度。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中心主任高明华称,《报告》列举的措施很具体,特别是以央企为龙头,在国企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改革方向和措施。
《报告》还提出,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大幅放宽电力、电信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严肃查处侵犯非公有制企业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合法权益的行为。
对此,高明华表示,在电信、交通等领域向民营企业放宽准入很重要。以前民营企业参与国企混改的提法比较多,但民企进入也多为小股东,话语权少。放开准入则不同,民企进入能够和国企展开竞争,对国企和民企都有好处。
今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专家称有保障
多项经济指标中,就业一直是总理最为关心的指标之一。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今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当前虽然经济增速在下降,但是总量仍在不断提高,目前每个百分点的增量对应的GDP的量更大,相应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更强。
潘建成还表示,目前整个产业结构还在变化,第三产业的比重2015年已超过GDP的一半,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非常强。
事实上,对就业吸纳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有所减少。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统计公报显示,去年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减少487万,至9.1096亿,在全国总人口中占比由2014年末的67%进一步降至66.3%。
潘建成表示,劳动人口下降的速度在加快,而吸纳就业的能力还在持续增强,这表明尽管经济增速慢一点,也不会明显影响就业。而且,6.5%~7%的增速既能保就业,同时能够确保实现2020年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此外,除城镇登记失业率外,调查失业率也处于较低水平。
李克强近期透露,今年1月中国调查失业率统计范围,从31个大中城市扩大为全国所有地级市后,调查失业率数据为4.99%,对于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国家来说,就业能保持这一水平相当不易。
潘建成表示,对于今年去产能的背景下,就业方面也会有很好的保障。而随着中国经济一体化的速度很快,交通通讯技术日趋发达便利,能够有效缓解局部就业压力,并且地方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政策托底,加上中央支持力度加大,保障就业上不会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