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不能想当然
据悉,我国对牛奶保质期时间长短没有明确规定。世界上90%的国家的90%的牛奶都是低温奶,是为了保证牛奶的营养不被破坏。国外也没有相关标准,而且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进口牛奶都是只针对中国市场销售的。这很容易引起人们对保质期过长的进口牛奶形成营养或质量下降的误解。因此,专家应以相关指标的检测来验证,并与商标指称的营养指标进行对比,并有一说一。
国内消费者热衷于选择进口奶,可对保质期长达一年的牛奶,无论是进口牛奶还是国产牛奶,营养会不会遭到破坏,是否不易被人体吸收,专家的引导和表态要严谨和慎重,不该语焉不详。显然,专家在评价进口奶时,用词很难说是“严谨”的,态度也很难说是慎重的。在说进口奶生产流程时,说“绝大部分”进口牛奶;在说进口奶营养时,说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说牛奶物理变化时,说蛋白质、钙都“很难”被吸收,活性氨基酸也都流失了……这里,专家靠感觉和理论上的分析,没有具体的数据印证,不仅难以让消费者信服,难让消费者明辨是非,反而让消费者更加迷茫和糊涂。
评价进口牛奶,还应对照国产牛奶,对营养成分进行必要的检测,笼统地评价进口牛奶显失公平。虽然保质期长达一年,虽然超高温灭菌奶在加工时,杀菌温度约135℃—150℃,如果将要到期的进口牛奶营养成分仍高于国产牛奶,口感等指标仍优于国产牛奶,就会成为笑话,专家的观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国产奶企要抓住优势
进口牛奶保质期比国产奶多一倍,并不是因为品质好,而是不得已而为之。据专业人士介绍:“进口牛奶首先要经过出厂检测、出境检测和入关检测三道程序,仅所在国检测大概需要8至10天,随后进口牛奶的海上运输时间一般为30至45天。此外,报关还要2周,商检要15天到1个月。这些时间是硬性规定,没有一个环节可以省略。”这就意味着,进口牛奶至少要有2到3个月时间,在“路上”。假若,保质期只设定6个月,进口奶将面临一上架就即将过期的尴尬。因此,进口牛奶不得不冒险“延保”。
保质期是进口奶最大的“劣势”,也是国产奶翻身的重大契机。然而可气的是,国产奶并未抓住契机,大肆宣扬自己的优势,反而在保质期问题上频频向国际“看齐”。比如某些高端牛奶号称保质期为9到12个月。无形中给消费者一种假象——保质期越长,说明牛奶的工艺水平高、品质好。如此一来,进口奶的劣势,反而被忽略不计。可见,面对进口奶“延保”,国产奶企愣是把一手好牌打坏了。
那么,面对进口奶“延保”,“牌”该怎么出?首先,国产奶企要敢于亮出自己的王牌。保质期优势无疑是国产奶企的王牌,也是国产奶翻身的契机。国产奶企必须要敢于亮出自己的优势,并加大工艺水准更高的巴氏灭菌法牛奶的供给。用自己的鲜,将延保的进口奶挤出市场。其次,相关部门要制定更严苛的保质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亮“红牌”。进口奶企将“延保”的牛奶面向中国市场,而在本国则生产短保质期的产品,显然这是对中国消费者的不尊重。相关部门必须要提高牛奶的准入标准,将不符合要求的牛奶红牌罚下。唯有如此,鲜奶才可能把“延保”奶顶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