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巧克力为什么卖不动?
春节将至,情人节也就快来临,对于巧克力生产商来说,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销售季节。然而多少有些令人失望的是,各大超市卖场琳琅满目的巧克力货架上,几乎是清一色的进口品牌,国产品牌的巧克力难觅踪影。
欧尚超市应天大街店内的年货区,包装精美的进口品牌巧克力礼盒格外显眼,尽管礼盒装的巧克力并不便宜,但消费者依然愿意买单。而且欧尚超市年货区的巧克力,几乎清一色全是进口品牌,货架上本土品牌的巧克力屈指可数,只有一款该超市的自有品牌巧克力。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苏果超市应天西路店,“国产品牌的巧克力本身就不多,在品牌知名度和口味上和进口的确实有很大的差距。”超市工作人员介绍说,“前两年我们还有一两个国产品牌的巧克力品种卖,但销量实在太差了,只能下架,现在消费者都不认国产品牌。”实际上,巧克力消费的季节性非常强,春节、情人节、中秋节和圣诞节这几个重要节日,巧克力的销量会猛增,“主要就是靠这几个大节日带动,平时的销量也很一般,像夏天基本上都卖不动。”工作人员说。
去年,英敏特公布了一份让国产品牌巧克力“哭晕”的数据——被访问的3000名消费者中,89.5%的用户倾向于购买国外品牌,仅3.3%的用户选择国产品牌。“我实在找不到买国产品牌巧克力的理由!”平时对巧克力情有独钟的张小姐说,“巧克力本来就是舶来品,生产巧克力的原料可可豆也基本上都是进口的,本土企业确实做不过洋品牌啊。”
中国巧克力市场已被洋品牌瓜分
中国的巧克力市场究竟有多大?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市场巧克力的销售额为289.5亿元,2015年的统计数据尚未出炉,但业内预计销售额将会有10%-15%的增长。但遗憾的是,这块巨大的蛋糕基本上已经被进口品牌瓜分,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甚至不足5%。
2014年的数据中,德芙、费列罗、好时和雀巢这几大进口品牌,占据了国内7成以上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品牌能跻身前十的,只有中粮金帝和江苏梁丰,两者市场份额加起来不足2%。媒体以此数据推算,中粮金帝和江苏梁丰两家年度销售额总和仅5.2亿元,而德芙的东家玛氏公司单月销售额便高达10.5亿元。有业内人士向媒体指出:“比起糖果市场销售额增速仅2%至3%的数字,巧克力市场超10%的增速依然充满诱惑。”另一份统计显示,欧洲年人均消费巧克力7千克以上,亚洲的韩国、日本平均2千克。中国人均年消费巧克力只要达到1千克,就是全球最大的巧克力市场。但目前中国每年人均巧克力的消费水平仅为200克,而英国每年人均巧克力消费为10千克,是中国的50倍之多。
洋品牌逐步完成中国本土化布局
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口品牌近年来纷纷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力度。值得注意的是,在雀巢最新巧克力战略之中,2011年被其收购的徐福记发挥了重要作用,奇巧将完全依赖徐福记的渠道进行销售。不只是雀巢,对于2007年就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生产基地的好时巧克力而言,本土化也在更进一步。据消息称,好时巧克力已于2015年的岁末将金丝猴全部收入囊中,正在对金丝猴的内部进行重新治理。作为全球第三大巧克力制造商的费列罗,也于去年9月底在杭州拥有了首个在华生产基地。
徐福记、金丝猴已经被洋品牌收购,国产巧克力“一哥”金帝,也被出售给中粮地产。这场巧克力品牌的土洋之战,国产品牌已经完败。金帝的巧克力业务是否继续,目前还不得而知。
至此,全球排名前列的好时、费列罗、玛氏、雀巢等外资品牌或通过收购本土企业,或通过直接建厂,完成了在中国的本土化布局。业内人士也分析称,在未来的3-5年内,国内巧克力市场将是外资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