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际上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污染事件从发达国家到不发达国家屡见不鲜,从而催生了净水器和瓶装水行业的快速发展。美国疾控中心公布2011—2012年美国曾爆发431起由10种介水性传染病菌引发的水污染事件,其中有102人住院;因军团菌污染饮用水,涉及111人,造成14人死亡。因此美国疾控中心推荐这些有污染地区的居民安装净水器来确保饮水安全。
那么,中国的饮水状况如何?
《2015年中国社区水质报告》显示:七大区域余氯范围均在10-999mg/L之间
近日,日日顺商城联合艾瑞发布《2015年中国社区水质报告》,该报告对168万个水质数据,覆盖22.6万个小区、129万个村镇以及16万个公共服务场进行了调研,是首份中国水质报告。通过检测水样的2项重要指标——TDS(溶解性总固体的含量)值和余氯值,虽然无法完全反映水质好坏,但调研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全国范围内社区居民饮水的安全问题。
报告数据显示,从全国地区分布来看,2015年水质TDS数值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等水质硬度较大区域,其中,华北地区TDS均值达到320mg/L,是华南地区的近5倍,且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这七大区域余氯范围均在10-999mg/L之间。水质硬度主要与地质状况和当地工业污染有关,主要表现为水中杂质较多,易结水垢,重金属残留、消毒剂残留。该调研报告基本符合中国社区水质的真实情况。
一般来说,饮水安全包括两个重要的概念,一是卫生学的安全性,二是化学性的安全性。卫生学的安全性是指对水进行有效的消毒,杀灭水中的致病微生物,避免爆发介水性传染病。这一类的水污染事件多属于突发性公共安全事件。
在全世界范围最有效、最经济的可以用于水消毒的化学制剂,是那些与氯有关的制剂,其中包括氯气、氯胺、次氯酸、二氧化氯等。在自来水中保持一定的游离余氯,可以充分保证水的卫生学安全。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在管道末端自来水中游离余氯的含量需大于或等于0.05mg/L。如果含量过低,当发生突发性微生物污染事件时,容易引起传染病的爆发,给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
饮用水的不理想促进了净水器的使用
任何事物均有两面性,使用氯制剂保证饮水的卫生学安全性的同时,氯也给消费者带来另一个困扰。由于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有机物不可避免地进入到水体。有些有机物与氯容易发生反应而生成一些其他的物质,我们将这些与氯等消毒剂发生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称为消毒副产物,有很大一部分的消毒副产物属于“三致”物质,即致癌、致畸、致突变。另外水中如果游离余氯含量较高,水会发出特征性的味道,容易被消费者所诟病。鉴于这些原因,各国自来水的加工中为了避免消毒副产物的产生而减少了氯制剂的使用量。因此在美国等一些国家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常有发生。
报告显示,近年来,随着饮用水污染事件频发,饮水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家用净水器已经成为不少家庭生活的必需品,国内净水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净水机在国内市场的普及率仅为3%—5%,远低于欧美日韩等国家,低普及率预示着巨大的市场空间。预计,净水设备市场未来将有千亿规模。
相较于一、二线城市市场,目前三四线城市与农村市场的净水器普及率依然相对较低。净水企业包括线上销售平台继续挖掘城镇净水市场,净水行业渠道下沉趋势明显,净水企业纷纷开始发力二、三级市场。中西部地区及三四线城市化率还很低,未来净水家电市场还有较大的潜力;网络基础设施在城镇的逐步普及为家电电商渠道开拓除一、二线城市以外的市场创造了条件;家电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完善,能够向更多的二、三级市场辐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