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6:“僵尸肉”事件
解读专家:张万刚 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僵尸肉”说法不科学,应定义为“走私的严重过期冻肉”。“僵尸肉”的本质是利益驱动的掺杂使假、以次充好,是严重的不诚信,是政府应该严厉打击的违法行为,但过期肉、变质肉、走私肉、病死肉等仍是国内常见的肉类违法。
从纯科学角度讲,肉类违法未必带来实际健康问题,但由于脱离了正常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因此不可接受。走私的冻肉包括“僵尸肉”大部分都没有经过正规的检验检疫,可能有携带细菌或病毒的危险,过期冷冻和反复冻融会降低其营养价值和加工特性。
热点7:“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现无罪判决
解读专家:胡小松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
2015年6月16日,辽宁省葫芦岛市连山区人民法院对一起发回重审的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案件做出被告人郭某、鲁某两位芽农无罪的判决。
豆芽中掺加的6-苄基腺嘌呤等物质不能认定为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这正是作出无罪判决的依据。原卫生部将6-苄基腺嘌呤从食品添加剂名单中删除是出于工艺必要性的考虑,并非安全问题。
热点8:“生鲜奶”安全吗
解读专家:任发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生鲜奶”是未经杀菌、均质等工艺处理的原奶的俗称。“生鲜奶”中微生物有来源于环境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假单胞菌、真菌等,以及主要来源于动物体的布鲁氏菌杆菌、结核杆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自行杀菌存在不充分、不科学问题,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以及人兽共患病的传播。消费者直接购买“生鲜奶”缺少必要的检验环节,很可能会饮用到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问题“生鲜奶”,特别是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风险更大。
热点9:“红肉、加工肉制品归为致癌物”风波
解读专家:王守伟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 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肉类食品是人类摄取优质蛋白的主要来源,是人类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不存在零风险的物质,任何物质潜在的风险大小取决于“量效关系”,如果抛开“剂量”这个关键的前提,单独谈论某一物质的致癌风险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加工肉制品被列为与砒霜相同的1类致癌物,只能说明目前针对两者获得的可能致癌的相关证据差不多,并不意味着这两种物质的致癌风险或能力相同。
热点10:质疑“植物油做饭可致癌”
解读专家:王兴国 全国粮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报导原文中的“cooking” 一词被译成“做饭”是不准确的,烹饪包含炒、煎、炸、蒸等多种方法,其中会使油脂形成醛类物质的主要是煎炸,原文中所进行的实验就是180℃煎炸实验。而烹煮米饭,温度只有100℃,不会形成醛类物质。
油脂煎炸产生的醛类物质种类不一,有些具有一定危害性,如丙二醛和丙烯醛。但即使丙二醛和丙烯醛,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也仅将它们归为“第3类”物质,即目前尚未证实对人类有直接致癌作用的物质。
热点11:对洋奶粉“同品不同质”的质疑
解读专家:陈颖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首席专家
有检测机构发布数据称在国内出售的洋奶粉与其在本土出售产品“同品不同质”的情况,但是德国检测机构发布的数据因采样流程是否规范、样品真实性是否得到企业认证、检测实验室没有获得我国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证等原因,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其中提到的所谓有害物如季铵盐类化合物、氯酸盐类化合物和氯丙醇酯等物质,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没有制定限量标准。
热点12:“转基因三文鱼”在美上市
解读专家:罗云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
美国的转基因三文鱼是由常见三文鱼品种“大西洋鲑”通过转入来自体型较大的“大鳞大麻哈鱼”且含有“美洲绵 ”抗冻蛋白基因启动子的生长素基因而得到的。这种转基因三文鱼的生长速度是普通三文鱼的2~3倍,同时能提高料肉比,从而提高产量、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通过漫长严格的科学评估,美国食药监局最终认定这种三文鱼与非转基因三文鱼在食用安全性和营养方面无区别,它的养殖也不会对环境造成显着影响。该三文鱼将仍然遵循美国现有转基因食品的管理办法,销售时也不需进行特殊标示。
转基因三文鱼被批准上市是转基因食品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它标志着转基因动物源食品从此走向人类餐桌进入人类食物链,使生物技术能更好地为人类食物安全、身体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服务。对提倡并正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我们,在需要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的同时,还需要有打破传统观念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