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1:诺如病毒引发儿童腹泻
热点2:关于辣条的热点解读热点3:“金箔入酒”事件舆论应对及时
解读专家:刘秀梅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顾问、研究员
诺如病毒是重要的食源性病毒,60℃下加热30分钟仍具有活性,低温下存活数年,全年有发病,冬季高发,尤以老人、儿童和体弱患者为重。据FAO/WHO报告,在由食品污染导致的食源性病毒病中,12%~47%的病例与诺如病毒有关,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及欧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曾引起大规模疾病暴发。
诺如病毒致病力强。食用了被较低浓度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如贝类、草莓、生菜等)或饮用水,即可引起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感染性疾病。2010~2015年我国广东、浙江等地发生多起诺如病毒污染饮用水引起的胃肠炎暴发事件,尤以学校、幼儿园的儿童发病多。
热点2:关于辣条的热点解读
解读专家:谭斌 研究员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粮油加工研究室副主任“辣条”是由湖南、河南等地方的传统食品发展而成的调味面制品,近年行业发展迅速。经初步统计,“辣条”食品产业年销售额近500亿。“辣条”产业安全的关键是标准滞后,只有湖南、河南省等地区的地方标准,尚无统一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目前,食药监总局已将其定义为调味面制品,纳入方便食品管理,要求地方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积极推动制(修)订地方标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也已启动行业标准的制定。
热点3:“金箔入酒”事件舆论应对及时
解读专家: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
2015年年初,国家卫计委官网刊登《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征求拟批准金箔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意见的函》,引发争议。2月4日晚CCTV 13新闻直播间基于对专家的采访,作了全面报道,澄清许多误解,对于为什么要金箔入酒及其安全性的质疑马上平息。
这个例子说明新媒体的风险放大作用,其增加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心,导致消费者对食安行业及主管部门的信任下降。如何应对和管理新媒体已成为风险交流领域的一个新挑战。
热点4:对“方便面32小时不消化”的质疑
解读专家:王书军 教授 天津科技大学食品工程与生物技术学院
美国科学家通过胶囊内镜的方式拍摄了“加工食品”与“无添加物食品”被吃进肚子里的情况对比,结果发现手工拉面在32小时后已经完全被消化,方便面则尚未完全消化。
首先,消化过程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更不代表会对人体造成健康危害。“不能完全消化”如果与“有害健康”画等号,金针菇、木耳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则都不能食用了。
其次,拍摄所使用的胶囊内镜显示的是2小时后的肠道内消化情况,且该内镜对每个人每次所能记录下的影像时长最多只有8小时,无法对面条消化情况进行连续32小时的记录。
方便面和手工面条的制作工序和传统厨房做面条加工基本一样,不会造成消化吸收的问题。而且,方便面所使用食品添加剂严格遵守国家标准要求,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
热点5: 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
解读专家:孙宝国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
新《食品安全法》全文由原来的104条增加到154条,新增了50条,修改了80条,达3万字。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有助于恢复中国消费者对食品行业和食品安全的消费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