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因仍是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的主要因素
中国经济时报: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滑坡。2014年,中国青蒿素制剂出口仅占国际制剂市场份额的8%到10%。你认为造成目前中国中成药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低的原因有哪些?
李广乾:首先,内部原因仍是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中药领域发明专利没有明显增加。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数据,从1985年到现在的20多年时间里,我国中药发明专利的申请数量始终未见明显增长,在1700件左右徘徊。与国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外制药企业对中药专利申请却不断升温。一些跨国制药企业不断利用合作、并购、兼并等方式抢夺我国中药领域一些有价值的古方、验方。据悉,在美国的中药专利申请中,日本已经占到近一半,而中国几乎没有。
第二,中药国内外市场秩序和市场监管不规范。中药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许多中药没有创出品牌,而有品牌的中药遭受假冒之苦,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国内外市场,中药发霉变质事件常有报道;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是直接影响出口中成药质量的因素,而出口中药质量要求的不统一,给假药和伪劣产品浑水摸鱼带来机会。
第三,中药成分作用难以像西药那样科学界定。中药目前主要以保健食品、自然健康产品及食品添加剂等形式进入国际市场,不能说明功能、主治;且多为民众自买自服,没有专业中医生指导,长期大量服用易产生药物中毒事件,造成负面影响。
第四,中药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还较弱。目前,中国中药生产企业的基本状况是规模小、效率低、生产设备落后、产品单一、重复生产严重。资料显示。中国1200多家中药制药企业中80%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95%企业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到总销售额的1%,甚至存在近百家中药厂生产一种药品的落后局面。企业在提取、成型等工艺上仍沿袭几十年前的技术,极少采用高科技成果。
其次,外部排斥和制约是重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西文化差异制约中药国际化。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西方人士对具有浓厚中国传统文化背景的中医药了解甚少。而且,国际上不懂中药与植物药的区别,不懂中医与西医的区别,故难以在短期内理解中医药。同时,高质量的中医药科研论文在国际刊物上发表较少,使人对中医药的科学性产生质疑。
第二,西方发达国家自身排斥中药。受到故步自封的顽固西医势力的排斥、打击,认为传统医学远低于现代医学,使得中医药无法被纳入其社会保障体系之中。另外,各国的中医人员缺乏组织性,不能团结一致与当地政府对话,进行有效沟通。
第三,对拟出口国的政策法规了解不够。如澳大利亚规定国外药厂向澳出口产品的首要条件是获得TGA的GMP认证,而国内药厂缺乏对澳GMP标准的足够了解。
多管齐下提高竞争力
中国经济时报:对于中药及其产业国际化,你有哪些方面的政策建议?
李广乾:第一,要加强对中医药的宣传力度。在国外特别是利用孔子学院大力开展正规中医药教育,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培养中医药人才,提高中医药整体水平;另一方面,吸引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中医药,并在国外建立示范中医院,大力宣传中医药的疗效。当前,尤其需要大力宣传中医药理论对于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重要指导意义与价值,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药行业的话语权。
第二,抓住全球化机遇,促进中药国际化。首先,经济全球化为中药国际化带来机遇。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全球范围内进行产业转移,其中包括医药产业,这给予中药国际化提供了重要机遇。其次,回归大自然为中药国际化提供机遇。近年来,许多发达经济体寻求绿色经济,回归大自然更多使用植物药,为中药国际化带来了又一个重要机遇。
第三,加强政府间交流、沟通、合作,加快推进中药国际化。一是利用国际组织,促进中药国际化。二是加强国家间谈判,维护中药的国际合法地位。三是在双边协议和区域协议中,尽可能为中药国际化提供条件,要将中医药国际化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四是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加深对中医药的认识和运用。
第四,鼓励、支持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药跨国公司。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坚持创新发展道路,做大做强企业的中药品牌;鼓励和支持中药企业对外投资,加快中药进入国外大型医药市场步伐;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中药跨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