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餐标准化是否可行?
杭帮菜是否也将有“一纸标准”?
名菜的“地标”、“新规”接踵面世,有的吃货交口称赞,并表示“支持官配”。有的网友直言,“如果‘鱼香肉丝’的肉丝和笋丝指定切成10厘米长、0.3厘米宽,这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瞪大眼睛在菜里挑肉吃了。”
当然,也有吃货投出了“反对票”,认为制定标准是“噱头为主”,这样一来地方名菜少了创新动力,难免“千篇一律”。杭城消费者伊先生说,“不少地方菜确实按照‘适口者真’的原则,只要消费者喜欢认可就可以了。”比如,大名鼎鼎的湘菜来杭,不少饭馆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乡随俗”,将辣的程度大大降低。
深爱杭帮菜的吃货们也掀起了口水战,认为作为杭州“金名片”的西湖醋鱼、东坡肉、龙井虾仁等,是否也该出台一份“官方配方”?传统中餐像肯德基、麦当劳那样推标准化是否可行呢?
据杭帮菜大师胡忠英介绍,1956年有关部门曾经认定过《36道杭州名菜》,通过对原材料、加工方法和口味三方面进行论述,对传统杭帮菜以及老一辈杭帮菜大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他告诉记者,时隔近60年,现在的杭帮菜的风光与兴盛也与《36道杭州名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对于36个公认的杭州传统名菜,还是应有相应的标准,使其更好地传承下去。”胡忠英举例说,一道“盐件儿”,原材料应该选用两头乌,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厨师并不讲究,放宽了选料范围。
面对餐饮界现状,有杭城餐饮人士透露,“据不完全统计,半数以上的杭帮菜是外地人在做。”该人士表示,尽管有大致的杭帮菜菜谱,但一道菜酸甜程度、调料比例,这些细致的标准界限仍旧比较模糊。“最重要的是,一些菜谱经过时代的变迁,也要与时俱进。”
杭州市餐饮旅店行业协会秘书长叶驰认为,目前来看,杭州暂时还并没有上升为强制性行业标准的杭帮菜“地标”。“主要原因是杭帮菜相对复杂,菜色丰富,博采众长,充满了创新性和包容性。对协会来说,制定类似的杭帮菜标准,确实也是一项大工程。”
对于杭帮菜是否将出台“标准”,叶驰表示将考虑网友的建议,“接下来,行业协会也会着手考虑起来。”他特别提到了食品卫生安全,“如果制定杭帮菜新标准,相关部门将会更关注原材料、卫生指标的制定规范,而不只是制作工艺的单一标准。”
在“官方配方风波”中,四川省标准化研究院研究员曾亢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过去馒头制定国标引发很大争议,因为标准提到馒头的外观形态。业内甚至无奈表示,“外观只是其中很小的部分,却转移了大家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