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食品卫生规范考虑
各地名菜“地方标准”层出不穷
事实上,早在“扬州炒饭”新标准和川菜新规之前,餐饮界地方名菜的“地标”、“国标”已层出不穷。
2008年1月,经国家标准委批准的《小麦粉馒头》国家标准在全国实施。一时间,“馒头外观形态完整;色泽正常,表面无皱缩、塌陷,无黄斑等缺陷,无异物;口感上要求无生感,不粘牙,不牙碜”等详实标准,考验着街头巷尾馒头师傅的手艺。后来,据媒体报道,这只是推荐性标准。
2013年,湖南省质监局发布38项湘菜的地方标准,湘菜被“标准化”到一份辣椒炒肉中辣椒与肉的比例,毛氏红烧肉需要何种猪肉、切割大小为多少等也被细细规定。
此外,据媒体报道,河南省曾经给“河南烩面”制定过标准,而甘肃也曾经试图对本地名吃“兰州拉面”予以规范,结果大多不了了之。且不说小吃店遍地开花,当地相关部门鞭长莫及,单从“色香味”究竟该以什么标准来规范,怎么执行,似乎都是“镜花水月”,不好掌握。
此次,面对卷入风口浪尖的扬州炒饭和川菜,业内也有不同的说法。
扬州市烹饪协会秘书长邱杨毅在采访中告诉记者,早在2002年,扬州市烹饪协会就曾发布过扬州炒饭标准,当时制定发布的标准只是一份行业标准,只是作为一份参考,并没有任何的强制性。
“由扬州市质量监督局发布的最新的扬州炒饭标准,这是属于地方标准,有一定的强制性。”邱杨毅表示。
他说,“厨师烹饪菜肴是一个个性化很强的过程,能够根据不同时令、不同食材,针对不同人群,烹制出适合的口味才能算得上好厨师。但不管怎么创新,正宗扬州炒饭的蒸饭标准、炒蛋标准和饭菜结合的标准不能变。改良的部分只能从米的选择、配料的选择、口味和造型的变化等进行创新,一旦丢失了扬州炒饭‘蛋香’、‘饭香’和‘菜香’这三大灵魂,便不能称之为正宗的扬州炒饭”。
邱杨毅介绍,扬州市相关部门将会给部分餐饮企业授予“扬州炒饭标准制作指定单位”的称号,如果这些企业不按照标准来炒扬州炒饭,将会被摘牌。
四川省质检部门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市场口味的变迁和卫生标准的提升,川菜的地方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每3年就要更新一次。相关人士称,“制作工艺规范只是标准的一部分,更多的标准集中于食品的卫生规范。”
这些细则的背后,相关部门表示,厨房的设施、设备、工具必须符合卫生安全标准,食品生产过程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食品的包装、标志、运输、存放应符合一定规格,食品的食盐等理化指标、大肠杆菌等卫生指标不得超标等,也是各类地方标准要规范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