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来,市场上蹭蹭蹭冒出了好多各式各样的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什么猴头菇饼干、海参口服液、果蔬饮品······
变身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之后不仅价格比普通食品高出数倍,还被一些商家在宣传中附加上各种神奇的功效,而成为市场中的“奢侈品”。买了送人似乎也显得更加“高大上”,有面子了。
但问题是,这些所谓的“保健品”到底跟食品差在哪?是不是真的物有所值呢?
那些“神奇”的保健品
其实,保健食品是特殊的食品种类,含有一定量的功效成分,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用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要注意的是,保健食品一般都有特定的食用范围。而一般食品则不会强调特定的功能,也不会有特定的食用范围要求。
保健,不代表一定有治疗的功能,也就是说保健食品不同于药品。保健食品仅仅用于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亚健康的状态,而药品则是用于治疗的、有目的性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然而,这样明确的规定并不能阻止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的情况,特别是那些声称具有减肥、以及壮阳效果等的保健品。
而最常见的问题便是虚假且夸张的广告。早在今年的4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其官网发布2015年4月份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公告。其中,一款“苗红蜂胶软胶囊”的保健食品,利用消费者的名义和形象为产品功效证明,断言或保证、夸大保健食品功效,声称是对付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流感、肿瘤、各类炎症的克星,严重涉嫌违法。
当然,还有非法添加非保健食品的原料的药物成分。2008年,有报告在据称由木瓜制成的天然减肥产品StarCaps中发现了强利尿剂成分,随后各大保健品连锁店纷纷将其下架。
比虚假宣传更可怕的是,并不是所有的产品都是安全的。
美国食品及药品管理局(FDA)曾指出,有些保健品短暂的药效背后,可能会对健康造成长久危害,甚至导致死亡。例如在膳食补充剂产品中添加泻药以及伟哥等药品的有效成分。那些声称能增强男性性能力的保健品所包含的伟哥有效成分可能高出建议剂量的7倍,而有些类似物甚至尚未通过人体安全测试。
还有可以放心吃的保健品吗
尽管在国外,功能性食品(包括了膳食补充剂产品)和保健食品是一样的,但是在国内,我们对于保健食品的定义更为严格且范围小,不包括功能性食品。在中国,保健食品要上市,必须经过严格的准入门槛,要有国家食药监管总局颁发的健品许可证。通过国家审批认证的保健食品,会在外包装盒的上方标出天蓝色的犹如“帽子”的保健食品专有标记,同时,还会有“健字号”和生产批文等字样。
更重要的是,按照国家食药监局的规定,我国允许注册申请的特定保健食品的功能只有增强免疫力、辅助降血脂、 辅助降血糖、抗氧化、辅助改善记忆等27种,我们经常听到的壮阳补肾、活血通络、益气固本根本就不在此列。
当然,有些人会问,那进口的怎么办?
以与我们一衣带水的台湾为例,其保健食品同样要走进口保健食品的通道。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调研,台湾消费量较大的保健食品分别为调节血脂类、改善肠胃功能、提高免疫功能、保肝、调整血糖类产品。台湾男性消费者主要关注内部器官保健,如肝肾、肠胃和眼睛等方面,女性则偏重外观保健,主要是抗氧化和减肥等方面。
尽管对保健食品功效要求相近,但台湾宣传更为“大尺度”。其得以进入市场的保健食品也要按照规定的执行。也就是说,那些进口的、宣传得热火朝天的保健食品,购买的时候仍是要认清标志,避免被“进口”二字忽悠。
保健品为什么这么火
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慢性发病率的明显上升、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免疫功能的下降,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提高,这些内外因素都使得保健食品市场的需求逐步提升。另一方面,市场竞争加剧,不少违规企业巧妙地抓住了消费者对于保健常识的缺乏。
不科学的功效表述、夸大产品功效和适应范围、假借医疗科研院所名义或以专家、患者名义和形象做功效证明进行虚假宣传等宣传方式五花八门,特别是针对壮阳、补肾等广告,在一些电台节目中甚至言语露骨,对于渐渐步入老年的人来讲,盲目相信权威等观念成为了“鸡蛋上的那条缝”。
从国家食药监局的网站上,可以看到近几个月新审批通过的保健食品中,增强免疫力的功能产品依旧占了大头。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我国慢性病的总体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防控工作仍面临着巨大挑战。“预防疾病”的概念在未来将会更广泛地渗入到我们的生活中,健康保健和预防需求下,询问专业人员的意见,拒绝夸张广告,提高辨识度应是最重要的。保健食品确实相对普通食品在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亚健康的状态上确实有一定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保健食品常识,认准国家标准,不盲目相信虚假宣传,才能安心选择和食用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