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胶囊在浙江卷土重来的消息再次牵动了关注食品药品安全的人的心。两年前河北明胶案发,监管部门差不多把整个药品行业翻了个底朝天,今年年初食药监系统又在全国范围内查问题明胶。虽然监管部门已经十八般武艺都用上了,却还是抵挡不住劣质明胶流入食药行业。这如同靴子落地一般的消息其实并无多少意外,却再一次验证了中国食品药品安全的艰难困局。
首先可以看到,潘某生产胶囊的全套设备也只要一万元,资金和技术门槛很低,这意味着违法分子很容易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再起炉灶。很不幸,我们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低门槛领域,尤其是在食品和保健品领域。看看那些恶心指数爆表的各种黑作坊,几乎都没什么技术含量,从业者比文盲也好不到哪去。监管人员属于“正规军”,管正规企业尚需努把力,和这些数不清的“游击队员”的做斗争根本就没有胜算,这是当前最大的监管问题。因此社会共治是必然也是无奈,必须发动人民战争,让每一个公众都变成哨兵。
目前案件查处还在过程中,最令人担忧的是劣质胶囊的流向。对于一个黑工厂,什么进货查验制度、台账制度都是浮云,但是小账本应该还是有的。执法部门和监管部门需要尽快查清劣质胶囊的流向,给公众一个明确的答案。追回劣质胶囊其实只是一方面,尽管再也不会有专家出来说“吃六个胶囊没事”,但事实就是这样,本次事件对公众健康的风险依然很小。
真正重要的是要搞清楚到底是谁在从这种渠道购买胶囊,或许能顺藤摸瓜发现制售伪劣药品的地下产业链,但我更担心的是最终发现这些胶囊辗转腾挪还是流入了正规企业。劣质胶囊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完全清除,但是消费者还有一道“防火墙”,那就是正规企业。企业最根本的社会责任,是为消费者提供可靠的产品,如果这一道防火墙倒掉了,消费信心从何而来呢?经历了数次明胶风波,监管部门和企业一直在“举一反三”,拉网式排查一轮又一轮,如果还是流入正规企业,真的是一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
最后说说主犯潘某,他本来在药厂做胶囊,没想到药厂垮了,他被欠了薪。他本来是一个受害者,但生存的压力和赚钱的冲动让他铤而走险,最后害人害己。等待他们的必然是“最严厉的惩罚”,但我们应该反思这些低端从业者的生存状态。他们普遍文化程度不高,缺乏就业竞争力,比如潘某失业后雇佣的十几个老乡也是河北明胶事件后失业的。他们不干这个,还会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呢?如果减少小作坊、黑工厂,必然有一大波低端从业者需要转行,如果无法让他们找到一条新的生路,像潘某这样“重蹈覆辙”几乎是必然。由此可见,食品药品安全真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强监管的问题,而是提升社会综合治理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