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学习研究生课程,并于 2002 年获得美国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神经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随后,转入新泽西医学院从事神经生物学 方面的 博士后研究工作。2004 年加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担任模型建立 II 部主管,从事基于 G 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及高通量 / 高内涵药物筛选模型建立及应用工作。 2005 年入选上海市 “ 浦江人才计划 ” ,中国科学院 “ 百人计划 ” ( 2006 年获择优资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谢欣,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副主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兼职教授。199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神经科学专业的博士学位。随后转入新泽西医学院从事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致力于神经节苷酯对神经细胞内钙离子平衡调控作用的研究。2004年加入国家新药筛选中心担任模型建立II部主管,从事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通路研究、小分子化合物对干细胞命运调控的研究及高通量/高内涵新药筛选模型建立及应用工作。她的工作不仅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择优支持,同时还获得教育部、人事部优秀人才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支持,并于2009年起担任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首席科学家。她还获得多项荣誉及奖励,包括“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统杰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并于2013年获第十届“全国优秀青年女科学家”奖。
2005.12-至今,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课题组长
2004.05-至今, 国家新药筛选中心,历任模型建立II部主管, 副主任
2003.07-2004.05, 信谊药厂药物研究所,对外合作部主任
2002.05-2003.06, 美国新泽西医科和牙科大学神经科学系,博士后
谢欣课题组主要从事基于G蛋白偶联受体(GPCR)的重大疾病新机制、药物作用新靶点及生物活性新分子研究;近期也利用小分子化合物研究干细胞命运的转变。近年来,谢欣课题组发现两个GPCR(CysLT1和A2B)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症(MS)的潜在药靶,揭示数个老药可有效控制MS,并提出多靶向药物是治疗这类复杂疾病的新思路。还发现老药锂盐和高渗环境均可极大提高多能干细胞诱导效率,为其在药物研发领域的应用提出新概念新方法。谢欣博士及其团队近五年发表通讯作者SCI论文28篇,其中包括IF>10的有3篇,10>IF>3有14篇。全部论文近五年被他引>550次。申请专利34项,获授权13项。目前有两个基于GPCR的新药候选化合物进入系统临床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