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燕,女,博士,副主任医师,2007年博士毕业后就职于血液病医院血内科,主要从事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工作,主要参与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多发性骨髓瘤分子细胞遗传学与预后分层治疗策略》及卫生部专项基金《FISH技术在多发性骨髓瘤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和预后分层中的应用》的研究;并主要负责多发性骨髓瘤多项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在本中心的工作,包括:《一项随机、开放性、3个治疗组的Ⅲ期临床试验:在未经过既往治疗的65岁或65岁以上或不准备进行干细胞移植到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与美法仑、泼尼松、沙利度胺联合治疗,以6周为一个周期,持续12个周期进行比较,确定来那度胺()与低剂量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一项帕比司他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用于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多中心、随机化、双盲、安慰剂对照Ⅲ期研究(CLBH589B2207)》、《在先前未接受过治疗的多发性骨髓瘤受试者中应用硼替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VCD)诱导治疗和自体干细胞移植后,应用硼替佐米联合沙利度胺和泼尼松龙巩固治疗对比单用沙利度胺和泼尼松龙巩固治疗的一项开放随机试验》、《C16010:一项3期、随机、双盲、多中心研究,比较复发性和/或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口服MLN9708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与安慰剂联合来那度胺和地塞米松治疗的情况》。2010年获得卫生部新教师基金《hCDC14A基因在多发性骨髓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预后意义》(20101106120026);2011年获得国家青年科学基金《FHL2在硼替佐米诱导多发性骨髓瘤患者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中的作用》(81101794)。目前已发表多发性骨髓瘤及间充质干细胞的相关研究论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