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辅仁,男,主任医师,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著名中医学专家,出身中医世家,从事高干医疗保健和临床工作60多年,精通医理,用药公允,疗效卓著,多次受到中央保健局的表彰,在医学界享有较高的声誉。1990年被选为全国首批著名中医专家,先后指导学术继承人4名。 单是在北京医院做保健工作就有 50 年了。以他如今 86 岁的高龄还忙里忙外的工作状态,没有一种精神信念的滋养是不可能的。这种滋养用他的话说就是人不能懒,不能太宽容、放纵自己。他说:这不是别人要求,而是自我要求。李老说,自己这一生遇到的不顺利和波折太多了,如
李振华,男,1924年11月生,河南洛宁县人。毕业于河南济汴中学,出身中医世家。原河南中医学院院长,现中医教授、主任医师。曾兼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中医药分会副会长、名誉会长、卫生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委会副主任、1990年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全国首批500名名老中医、第七后全国人大代表。中医学术精湛,6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研究生、学生桃李满天下。负责研究的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治疗研究、
李济仁,男,汉族,1931年1月出生,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主任医师、教授,1948年1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首届国医大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安徽省名老中医。原名李元善,1931年初冬出生于徽州歙县,7岁入私塾,善文。动乱年代,民众深受病患之苦,遂从天下之至变者,病也;天下之至精者,医也之古训,立志以医道济人济世。 1943-1948年,他师从新安名医张根桂研习中医,并更名济仁,成为新安一代名医世家张一帖第14代传人。 2010年07月13日张一帖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张镜人,1923年出生,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中医内科专家。家学渊源,不仅擅治发热性疾病,而且对内科杂病及疑难疾患,如眩晕症、冠心病、心肌炎、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慢性肾炎、尿毒症、皮肌炎、红斑狼疮、多发性骨髓瘤、口腔粘膜病的多发性口腔、扁平苔癣、白斑等,均有丰富的辨证论治经验,特别是对临床常见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肾功能衰竭,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2009年6月14日,国医大师表彰大会前夕,张老在上海华东医院病逝,享年86岁。 先生出生于名医世家,其曾叔祖张骧云,以擅治伤寒而称誉社会,以医德高尚而口
张学文,男,,陕西汉中人 ,陕西中医学院主任医师、教授,首届国医大师,中医急症高手,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主编、合编有:《瘀血证治》、《舌诊图鉴》、《中医内科急症学简编》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从事中医工作30余年,精通内科,尤擅长杂病、中内的治疗。六次荣获院级、省级、卫生部级科技成果奖。研制的通脉舒络液氏口服剂辩证治疗中风(脑血栓形成),获卫生部1986年重大科研成果乙等奖。小中风片1990年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中医治疗小中风证的空白。曾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中医系副主任、主任,
男,汉族,山东荣成人,1928年7月出生,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 1928年7月,生于山东省荣成市滕家镇下回头村; 1943年起,随祖父与父亲学医; 1948年,独立应诊;1955年,创办荣成县崂山区联合诊所,并任所长; 1958年,被选送至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及卫生部委托南京中医学院开办的教学研究班学习; 1959年起,在山东中医学院工作,曾任山东中医学院院长; 2006年,中共山东省委授予山东省
男,汉族,1925年8月28日出生,1948年毕业于沈阳医学院,1959年参加天津中医学院西医离职学习中医学习班,1961年结业获卫生部颁发的金质奖章。六十年代初期以来,专攻中西医结合外科,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开拓者之一,创建了中西医结合医院和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研究所。1964-1977年任南开医院院长,1978-1994任天津医学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吴咸中教授科学地运用中西医两法之长,确立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地位,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体系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国内
何任,浙江杭州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后随父学中医。曾开业行医。1955年后,历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校长,浙江中医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浙江分会会长。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中医人才。临床长于内科、妇科病的治疗。喜用金匮方,对湿温急证以及胃脘痛、崩漏等疑难杂病疗效显著。对《金匮要略》的研究,颇见功力,著述甚丰。 为中医教育事业尽心尽力 中医传统的教学是以师带徒方式进行的,这对多培养中医人才,满足社会需要是不够的。早在1
朱良春,男,生于1917年8月,江苏镇江市人。早年拜孟河御医世家马惠卿先生为师。继学于苏州国医专科学校,并于1938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师从章次公先生,深得其传,从医已逾70载。朱老一直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兴衰,热心学术的继承、弘扬,应邀赴各地讲学,足迹几遍及全国。2005年又与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等十多位名老中医发起,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南通市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中医院及南通市良春中医药研究所、南通市中医院承办的2005年中国首届著名中医药学家学术传承高层论坛6月在南通市举行,少长咸集,盛况空前,佘靖副
任继学,吉林省扶余人,长春中医学院终身教授,历任长春中医学院内科教研室主任,脑病、心病、热病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内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顾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高级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1990年被国家确认为首批、二批、三批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吉林省英才奖章获得者,吉林省荣誉省管优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
著名中医学家,《内经》和中医基础理论专家。是中医界最早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学术内涵的中医学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第五、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历任原北京中医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审评委员会主任。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顾问。兼任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委员,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兼中医学科组组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理事。多年从事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阴阳学说的演变、气血循环理论、五行学说、运气学说以及河图洛书等方面的研究。主编
班秀文,壮族、男,1919年出生于广西隆安县,6岁随家迁至平果,广西中医学院教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广西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妇科专家。1940年9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治疗月经病,重点在肾,兼顾肝脾,注重活血通络以恢复肾之藏泻功能,治疗崩漏,塞流之中有澄源,澄源之中重复旧,故能达到药到病除,事半功倍的效果;治疗带下分五色,重点调脾,兼治肝肾,治湿为主,兼以治血,血水两治,效果卓越;治疗不孕症辩证与辨病相结合,调治肝肾,使开合藏泻有
金世元,中共党员,北京市人,1926年出生,北京市卫生学校主任中药师,教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主任委员,现任主任中药师,北京中医药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科委国家秘密技术中医会中医中药学中药审查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评议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成果评审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中成药分会主任委员、临床药物评价专家、中国中医药学及中药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老教授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药学会常务理事及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药材系统高级职称评委、北京市卫生技术系统中医中药高级职称评委
张琪,原名张锺麟,男,汉族,1922年11月14日出生,河北省乐亭县人,是当代著名中医学家,1944年在哈尔滨市天育堂附设锺麟诊所行医,1952年参加哈尔滨市第四联合诊所组建为工人诊治疾病,1955年在黑龙江中医进修学校任教,1956年调入黑龙江省祖国医药研究所(现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从事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兼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中医院客座教授,浙江省中医院顾问。 首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教
周信有 。30年代后期从师学医。1941年伪满政府施行汉医考试,应试合格获得《汉医认许证》。从事医、教、研近60年。40年代悬壶于安东(今辽宁省丹东市)。50年代曾先后任安东市中医师公会会长,安东市联合中医院院长,安东市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市人大代表和市人民委员会委员。1960年奉调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任教。1970年为了支援大西北医疗事业调到甘肃从事医、教、研工作。1978年甘肃中医学院成立,调任该院内经教研室主任、教务处处长、教授等职。兼任甘肃省中医学会名誉理事、仲景国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