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中心服务指南消费指南  服务热线:400-8269-121

长三角营养保健产业联盟浙江省协会上海协会江苏省协会江西省协会安徽省协会台湾产业馆地方站浙江站上海站江苏站江西站安徽站

  孙威,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东北大学金属物理系。1987年取得同校金属材料系硕士学位。1994年于日本东北大学大学院工学研究科完成博士课程学习,获材料科学博士学位。1994年~1997年,获得日本科技厅国立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专项奖励研究基金,在日本科技厅金属材料技术研究所任科学技术特别研究员,从事高温超导材料的低温结构和电子显微镜极低温原位观察技术的研究和开发。1997年~1998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物理系做助理研究员,从事铁基纳米/非晶态材料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1998年12月,被日

发布时间:2014-12-03 10:17

吴尽昭副校长,男,汉族,1965年10月生;中共党员,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中科院成都计算所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分委会委员、中国数学会计算机代数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专家评议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励评审专家、科技部863及国际合作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基金评审专家;1994年于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至1996年北京大学博士后,1997至2005年就职于德国Max-Planck计算所和Mannheim大学计算机系;2001年起任中科院成

发布时间:2014-12-02 16:59

孙永伟,男,汉族,1975年7月出生,山东诸城人,博士。现任国际TRIZ协会副主席,国际TRIZ协会中国地区协调人,中国发明协会发明方法分会常务副会长,国际TRIZ协会三级证书,质量管理部经理,DFSS黑带大师,全国六西格玛管理工作推进委员会委员。 1994年毕业于山东省诸城繁华中学,2005年加入通用电气全球研究中心。2009年已经获得MATRIZ三级(专业级)证书。已授权六西格玛设计黑带(Certified DFSS Black Belt)。 2012年,第八届中国TRIZ高级研讨会主席 2012年,

发布时间:2014-12-02 16:55

陈祖煜1943年2月3日出生于重庆市。1960年在上海向明中学完成了高中学业,同年考入了清华大学,196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后,曾有十余年在水利水电的第一线从事地基处理和水库的设计、施工工作。1979年作为中国第一批访问学者赴加拿大Alberta大学进修,从师于著名的土力学专家Morgenstern教授。在两年的留学生活中,他旁听了土木系岩土专业的全部研究生课程,同时开展研究工作。1981年返回祖国,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工作。 1984~1989 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职务。1989

发布时间:2014-12-02 16:48

张淑仪,1935年12月生于浙江温州。195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后留校攻读声学专业研究生,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并长期从事超声物理和光声科学研究。1985年曾应邀为美国韦恩大学访问副教授、1988年和1990年曾分别应邀为法国巴黎理化学院和日本东京大学访问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自1992年-2001年任南京大学声学研究所所长,现(曾)任中国声学学会副理事长,江苏省声学学会理事长,国际光声光热常务理事会理事,国际理论物理中心顾问,国际无损评价中心联合会理事。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发布时间:2014-12-02 16:43

欧阳晖,机械工程专家。毕生致力于纺织机械事业,曾参与50年代初中国第一个机械化铸造车间的设计,60年代初主持设计建成了上海中国纺织机械厂第二个机械化铸造车间,在技术进步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在长期从事技术领导岗位工作上,兢兢业业,开拓创新,为我国铸造业的发展以及纺织机械产品的开发和织机生产能力的扩大,作出了成绩。主持设计中纺机第二个机械化铸工车间 60年代初,随着纺织机械的不断发展,中纺机第一个铸工车间生产的铸件已远远不能满足织布机生产的需要,为了发展生产,欧阳晖又主持设计了第二个机械化铸工车间。这项设

发布时间:2014-12-02 16:39

俞汝勤,分析化学家。从事化学传感器、有机分析试剂及化学计量学等方面研究及分析化学教学工作。研制多种新型电化学及光化学传感器,为实现晶体膜氟电极与气敏氨电极的国产化做出了贡献。合成多种新的分析及增敏试剂与离子载体,建立为有关部门采用的稀有金属分析方法。创立了几种新型稳健化学计量学多元校正及化学模式识别分类方法,倡导化学计量学教学并提出作为化学量测基础理论与方法学的独特教学体系。出版了《现代分析化学的信息理论基础》等著作。 俞汝勤培养了20余名博士、30余名硕士,在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成果获湖南省普通高校优

发布时间:2014-12-02 16:36

周集中。湖南新邵人,生物学家。周集中1981年12月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后又获得该校昆虫专业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后在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获得分子遗传学和细胞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环境基因组学研究中心主任。 2001年7月12日,美国总统布什在白宫授予其美国总统青年科学家奖。 周博士领导的研究小组首次研制了用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各种类型微生物检测和鉴定的基因芯片,如功能基因芯片、群落基因组芯片以及用于亲缘关系研究的寡聚核苷酸芯片,并首次成功地将这些芯片用于检测和鉴定土壤及海洋沉积物

发布时间:2014-12-02 16:33

王志新(1953年8月10日),出生于北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加入九三学社。王志新创造性地将统计力学应用于酶学研究,所有非解-聚合的别构酶模型给出了统一的理论框架;系统地研究了酶的抑制、激活作用机制及动力学等。2012年成为互动百科科学顾问团名誉顾问。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志新在六个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 (1)创造性地将统计力学应用于酶学研究,对所有非解离-聚合的别构酶模型给出了统一的理论框架,解决了二十多年来用热力学方

发布时间:2014-12-02 16:30

苏国辉,神经解剖学家 。原籍广东省顺德。1948年出生于香港。1973年毕业于美国东北大学生物系。197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现任香港大学医学院教授,香港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苏国辉教授一直从事哺乳动物视觉系的发育、可塑性及再生的研究。其主要学术成就包括依次发展的三个方面: 视学传导路的发育。此方面最重要的成果是发现了双眼视网膜在其靶区(上丘及外侧膝状体)投射的一些重要规律。仓鼠视网膜向中枢的投射是交叉的,但在早期双眼投射彼此重叠。在发育过程中双眼投射逐渐分离,集中到各自的特定地区。如出生

发布时间:2014-12-02 16:27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82-1987年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获硕士、博士学位。1987-1989年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做博士后。1992年被中科院特批为研究员,1999-2002年任中科院系统科学所所长、中科院系统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自2003年1月起担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 长期从事系统与控制科学研究,特别是随机与不确定性动力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理论。在随机自适应控制、非平稳与时变系统估计、反馈机制能力与局限等若干重要方向的基本问题上做出了根本性贡献。目前的研究兴趣包

发布时间:2014-12-02 16:23

孙家珍,高分子化学家、辐射化学家。早期从事高分子合成工作。20世纪70年代起从事辐射化学研究工作,在一系列含氟聚合物辐射交联中做出国际上首创成果,研究成功一系列电力工业及军事工业用的高性能热缩材料,从而发展成长春热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由于孙家珍在辐射交联领域内开创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在推动中国辐射加工工业方面的重要作用,他已成为中国著名的辐射研究和辐射加工方面专家,受到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重视,在他主持下,在应化所举办了二期(IAEA)国际学员辐射交联电线电缆及热收缩材料培训班。他曾三

发布时间:2014-12-02 15:33

陈俊亮教授是著名的交换技术与通信网专家。1955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讯系,1961年5月获莫斯科电讯工程学院副博土学位。19781981年到美国加州大学UCB做访问学者,同期受聘于UCBEECS系客座副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程控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陈俊亮教授在程控交换系统,通信软件,数字系统故障诊断与逻辑设计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国内和国际著名通信专家。六十年代为有线600/1200波特及无线600波特数据传输设备的主要研制者之一

发布时间:2014-12-02 15:01

倪四道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男,1970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任IAP(Inter-Academy Pannel)专家组成员、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副秘书长,CIG(Computational Infrastructure for Geodynamics)代表。2001 年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地球物理博士学位。2001-

发布时间:2014-12-02 14:56

崔铮,东南大学(原南京工学院)本科毕业(1981),并获该校硕士(1984)和博士(1988)学位。1989年受英国国家科学与工程研究委员会访问研究基金资助(SERC VisitingFellowship),到英国剑桥大学微电子研究中心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到英国卢瑟福国家实验室微结构中心做高级研究员,1999年以来任微纳米技术首席科学家(Principal Scientist)曾任为系统技术中心负责人,现负责微纳米技术的工程应用(Group Leader)。 1988年在东南大学获电子工程博士学位。1

发布时间:2014-12-02 14:53

 «上一页   1   2   …   229   230   231   232   233   …   247   248   下一页»   共3720条/248页 
不良信息举报 中国网信网 网警 可信网站
 
QQ在线咨询
邮箱
咨询热线
400-8269-121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8:30-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