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由质检总局主办,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深圳检验检疫局和深圳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承办的“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质检总局主题日——“进口食品安全社区行”主场活动在深圳举行。质检总局副局长吴清海出席活动,并在活动期间,来到深圳香蜜街道和侨香街道两户居民家中进行走访。
走访时,吴清海将《进口食品消费指南》《食品进口万事通》等宣传册送到居民手中,并了解居民对进口食品的需求,详细解答居民的提问。随后,吴清海又来到侨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当地市民进行交流座谈,向市民们介绍质检部门保障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制度和成效,增强对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的认知度,引导市民们树立对进口食品的科学消费理念。
主场活动现场,质检总局进出口食品安全局发布了《2016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白皮书》称,近年来,我国进口食品贸易增速趋缓、来源广泛、种类多样、地区集中,部分大宗进口产品已成为国内市场重要的供应来源。同时,我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稳定,没有发生区域性、行业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问题。口岸检验检疫监管发现,部分食品品种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和品质不合格问题相对突出。
《白皮书》指出,近年来,质检总局严格口岸检验检疫,2016年共检出不符合我国法律法规和标准,未准入境食品3042批、3.5万吨、5654.2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8.4%、325.2%和135.5%,未准入境食品覆盖几乎全部种类,以饮料类进口食品占比最高,食品添加剂超范围或超限量使用、微生物污染、品质不合格是主要不合格原因。《白皮书》还提到,2016年,我国在大批量进口食用棕榈油中检出总砷含量超标。砷超标的原因与油料种植过程中的迁移有关,土壤水体中重金属会在油料作物体内累积,并进入食用油中;另外,加工过程中生产设备中的重金属也会迁移进入食用油,导致砷超标。
《白皮书》强调,经过多年努力,质检总局按照“预防在先、风险管理、全程管控、国际共治”的原则,建立了符合国际惯例、覆盖“进口前、进口时、进口后”各个环节的进口食品安全“全过程”治理体系,有力地保障了进口食品安全。2016年,质检总局共对40个国家(地区)的27种食品进行了管理体系评估,对178个国家(地区)8大类2186种进口食品实行准入名单并实现动态管理,将352家出现不良记录的进口食品企业列入风险预警通告,在质检总局网站对外公布,采取加严监管措施。
据了解,主场活动形式新颖,场面热烈,深圳检验检疫局精心制作的视频短片、进口食品安全知识有奖问答、专家科普讲座以及小品《假酒轶事》等,吸引了附近社区近500名市民积极参与。
据悉,质检总局已连续3年将“进口食品安全社区行”作为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部委主题日活动。进出口食品安全局牵头贯彻落实质检总局支树平局长批示精神,紧扣“尚德守法,共治共享食品安全”主题,力推将“进口食品安全社区行”活动形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