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曝光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三宗罪:违规篡改生产日期、将过期或变质原料回炉再生产,以及将次品混入合格产品中出售。引起更多人关注的除了其违规行为,更因为它是曾多次受政府表彰的先进外国独资企业以及它是著名“洋快餐”肯德基、麦当劳、必胜客、百胜集团的供货商。
据资料显示,21日,一项超万名网友参与的调查显示,74.4%的消费者认为下游企业对供应商的违规行为知情。消费者态度如此消极,可想如若真的如此,一旦形成明知故犯的行业“潜规则”是多么可怕。据了解,上海一位基层安全监管人员表示,在先行的食品安全分类监管体制下,对历史记录良好的大型企业抽检力度还不如一些小作坊来的密集,这似乎也给了上海福喜可趁之机。这些现象时刻提醒监管部门把握监管主动权,不能因为行政监管的缺失让不法商家钻了空子,放纵其违法行为。这也让消费者更加期待正在修订中的最严食品安全法的颁布与实施。
除此之外,食品犯罪处罚标准低,大大低于违法成本也成诟病,被认为难以起到阻吓作用。之前食品监管部门对个别违规的洋快餐店做出15天关门整顿的处罚,作用微乎其微。有外媒称,如若在国外发现类似此类的恶劣事件,恐怕相关企业要罚的倾家荡产。当然,违法成本小无论如何不应成为违规的借口,但这也不得不成为有关部门理应考虑的问题,如何让处罚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
食品监管总是要先于违法违规行为,而我国目前的情况是总要等到媒体曝光之后才介入调查,可见日常的监管并没有完全到位。食品安全问题是民生之本,监管部门如何做到防患于未然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