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8日,进入了入伏的第一天,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已经到来。古语讲“热在三伏”,所谓的“伏”,就是“暑气潜伏于地”的意思。三伏天在小暑与立秋节气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今年的“三伏”,7月18日进入“初伏”,8月16日“出伏”。
随着“三伏天”来临,气温也将一浪高过一浪,人们也比较容易中暑,同时也会出现食欲不振,易怒等影响情绪的情况出现。在炎热的夏季,我们同样也要注重养生、保健,采取相关措施,安然的度过夏天。
酷暑来临,我们首先要面对的是防暑、防晒的问题。三伏天里,每次都觉得气象台的气温报得偏低。这是因为体感温度,与天气预报的气温是不同的概念。我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在伏天里,出行时最好避开烈日,备好防晒的用具,比如遮阳伞、遮阳帽、太阳镜,最好涂抹防晒霜,备注充分的水及饮料,及时补充水分和矿物质,以免高温使汗液蒸发流失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出行时,最好选用棉、麻、丝制的衣服,色彩以素净,如白色、乳白、奶黄、淡绿、湖蓝等浅色衣服为宜,这些浅色衣服不仅可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热,看这类颜色也让人有宁静、凉爽之感。
随着气温的身高,人们的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常常会因为一些细琐的事情发脾气,其实这正是“情绪中暑”的表现。如何远离情绪中暑?我们可以从心态、饮食等多方面进行调节。在正常人中,约有16%的人在夏季会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摄氏度、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气象条件对人体下丘脑的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就明显增强,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进入伏天,饮食方面也应当注意。北方有句俚语,叫“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说的是老百姓过伏天的习俗。其实,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说,这句俗语有一定的道理。伏天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会加快,身体大量出汗,对能量的需求增多。饺子等面食含糖类、B族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可为人体提供充足的热量。而且,暑热难耐,人们食欲不振,面食相对好消化吸收,这也是热天吃面食的一个理由。
饮食方面,要以清淡为主,多吃些多吃些健脾利湿的食物,如豆角、米仁、山药、冬瓜等。当季的瓜果也是不错的选择,各种豆类如豇豆、青豆、扁豆、蚕豆、绿豆、赤豆等,含有品质优良且十分丰富的蛋白质,可有效补充体内蛋白质的不足,满足机体代谢需要。
进入伏天,很多医院、中医馆都会涌入很多来刮痧、拔罐、贴“三伏贴”的朋友,来进行冬病夏治。“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对于“冬病夏治”,我们也要理性的对待,要去正规的医院或者中医馆。同时,切莫盲目跟风听信其保健治疗的效果,它不是人人都适用,也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
“冬病夏治”不是人人适宜。首先,“冬病夏治”适合那些处于疾病缓解期或稳定期的人群。所以,在选择“冬病夏治”之前,要先确定自己不是属于疾病状态和急性发作期。如果是急性发作期,最好让医生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施治。中医讲究辩证施治,要根据自己的身体体质和病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
其次,“冬病夏治”通常适用于虚寒性疾病,或体质偏寒、阳虚、气虚的人。对于热性疾病或阴虚的人,三伏天贴敷后相当于助火,还可能“火上浇油”,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因此,贴敷药膏前最好先请专业医生判断,以免使用不当反而可能加重病情甚至引发其他疾病。
对于养生,它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我们在日常的生物中,时时刻刻注意。炎炎夏日来临,虽然天气酷热,但也正是养生的好时节,安然度夏,需要方方面面的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