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与民营机构定位错位
“机构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在中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辽宁养老服务网主编萧福春认为,目前中国老人数量庞大,但多数老人在失去自理能力的时候也不愿进驻养老机构。养老机构一般为老人提供24小时护理,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所需要的服务都可以在养老机构中得到满足,这样的优势是社区或者居家养老无法达到的。
萧福春表示,目前民营养老机构发展难点在于有关手续办理周期相对较长,且水平普遍参差不齐。好坏参半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门槛较低,房地产项目较为不景气,越来越多的人在没有看清具体前景的情况下就盲目转投养老项目,其专业度自然不是很高。
“不止公立机构有医养结合这种模式,民营也有办得不错的。”萧福春觉得目前不能将医养结合标准提升太高。如果都要求将医院办进养老院,成本不是一般民营养老院能承受的。各院应该因地制宜、因院制宜的发展医疗服务。
“经营状况与规模是具有一定关系的,床位最少100~150张,大型养老机构床位300~500张,这样才能有利于资金循环。萧福春建议,新北老年医疗养护中心未来要扩大服务容量,以此来达到与卫生中心脱钩后的自负盈亏。
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王磊认为,在养老机构市场化运作之中,政府应起到弥补作用。民营养老机构一定程度上是为政府分忧,政府应该给与监管和补助。养老机构应多方筹集资金,争取公益性机构或慈善组织等非政府组织的介入,而政府应该对其给与一定程度政策、人员、资金等方面的引导和推动。
在王磊看来,现阶段,公立养老机构资源多被“特权”老人占用,民营养老机构服务定位往往是贫困老人,这也导致了民营养老机构资金运作的恶性循环。其实公立养老机构服务本源应是针对中国大部分没有抚养人的孤寡老人或贫困老人,因为这一部分老人是最需要政府加以关照而帮助的。民营养老机构本源应是发展多元服务,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提供养老选择。
“目前错位的原因在于,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刚刚起步,政府政策引导没有完全到位,养老资源配置不当。”王磊说。
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公立养老机构提供服务差异化不明显,虽然有政府资金的保障,服务质量也有所提高,但始终只能满足一部分老年人的需求。民营养老机构数量庞大,能够满足大部分老人的需求,且能够提供多样化服务,专业素质也较高。但民营养老机构受资金和政策限制发展较为困难,依利润原则运作也会导致价格偏高。
“医养结合并非全无缺点,首先对应‘医’的界定就是很大问题,究竟什么医疗程度才算是医养结合,目前难以作出准确界定。养老机构的医疗行为如果出现事故,这部分责任是归养老机构还是归医疗机构,目前很难评估。一般养老机构的老人出现疾病都交由医院处理,现在医养结合的方式让机构自己就能解决问题,但也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纠纷。如果不能厘清医疗服务范围和责任归属,那么这种形式就存在风险。”王磊说。
王磊建议,新北老年医疗养护中心能在整合多种资源基础之上建立长期联系,并吸引外界资本注入,加强运营成本收益管理,提高各项运营效率,从多方面减少成本,以扭亏为盈。
“我们不应夸大机构养老模式的作用,它只是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辅助。未来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NGO组织也应介入其中,从而共同促进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公立回归本源,民营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才能一定程度摆脱目前的困境。”王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