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选择养老机构还是社区、居家养老?
随着我国银发浪潮的悄然而至,传统居家养老地位逐渐下降,机构养老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所接受,成为不可或缺的选择。然而,机构养老模式也面临着诸多困惑。
在辽宁沈阳市,社区养老纷纷“试水”市场化运营,在这样的背景下,机构养老将何去何从?中国青年报记者探访沈阳多家养老机构,还原它们成长的轨迹,分享它们多年探索的感悟与心得。
勉强维持,民营养老机构并未迎来春天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的数据,全国养老服务机构4.3万个,床位474.6万张 。
据辽宁养老服务网负责人介绍,目前辽宁省约有养老机构1600家,床位20多万张。
“机构养老主要包括公立与民营两种运营模式。水平参差不齐,普遍经营惨淡。”该负责人称。
沈阳市大东区的东兴敬老院建于2002年,主要接收对象为半自理及不能自理的老人,拥有床位100张,现老人入住率达80%。
负责人曹永刚在创办东兴敬老院之初,考虑到周边居民经济水平较低的情况,托费最低仅每月400元。
经过10余年的经营,东兴敬老院现有20名经验丰富的专业工作人员,在护理员中还有一部分考取了中级护理员资格。有些护理员的家属也在东兴敬老院居住,并在院中从事后勤、厨师等相关工作。
曹永刚女儿曹佳妮从小便在院中长大,大学毕业后接手了东兴敬老院,现最低收费标准为每月800元。
2013年,面对东兴敬老院环境老旧和濒临拆迁的情况,曹佳妮决定投资150万元在沈北新区建立“北汤温泉老年公寓”。在市场调查期间,曹佳妮发现居住在新城子乡的老年人中有50%为空巢老人,这其中70%有意向接受机构养老服务。2014年5月,“北汤温泉老年公寓”正式开放,拥有床位150张。
相比老院(东兴敬老院)而言,新院(北汤温泉老年公寓)完全采用标准企业化管理模式,院长、财务、后勤人员、餐饮人员等工作人员都有着明确的工作细则,且会定期召开工作人员例会讨论工作情况。
新院盈利模式为传统托费与 “餐养结合”相配合。托费最低标准定于1300元。新院有着近300平方米的食堂和完备的后厨设备、人员在保证老人饮食质量和膳食结构的基础上,也采用饭店的形式对外开放,以此来维持资金运转。
新院每周会定期举行“院长例会”。在例会上,院长会召集院中的部分老人,听取他们对于目前护理服务、护理员素质、饮食条件等多方面的意见。新院还计划建立日间照料站和护理员培训学校。
面对其他养老机构出现的责任纠纷等事件,曹佳妮经营的两家养老院都实施了入院协议制度。协议规定,老人在院发生意外时以第一时间通知家属和及时送医为主,同时根据老人发生意外的具体情况来定义责任归属。
“北汤温泉老年公寓”目前整体运营处于亏损状态。即便是运营多年的老院,目前也仅仅处于保本状态。
“就周边经济环境而言,提高收费只会让老人数量减少,我们也不忍心让老人失去照料。”其实在养老院刚刚成立时,曹佳妮便预想到此项目收益周期之长,也曾尝试吸引企业家投资,但他们普遍认为此项目利润微薄,不愿进行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