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臭脚米粉”引发舆情哗然之后,“臭脚猪肉”又粉墨登场。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黑作坊的老板穿着拖鞋直接踩在已经宰杀好的猪肉上,拿着水管往猪肉的血管中注水长达五六分钟,“注水猪肉”的制作内幕惊呆不少网友。
问题食品为何层出不穷?有特殊“市情”这一客观原因:东莞市就业于生产线一线的工人人数多,民办学校上学的外来工子弟人口数量也大,这一群体的经济承受能力相对较差,这就使得那些价格低廉的快餐式食品受众甚广。需求产生市场,在黑心资本逐利属性的助推下,低价、廉价产品催生了粗糙、甚至有毒有害的生产方式。但是,中低价位消费市场的存在,显然不能成为有害食品、有毒食品堂而皇之存在的理由。于情于理于法,社会进步带来的应该是人们生命健康保障的增强,而非造假方式的先进。即便有着种种客观因素存在,政府监管部门也有责任守住质量安全的关口和底线。
“看了直想吐”、“监管部门在哪里”……每有问题食品被曝光,人们几乎都会无一例外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和诘问。黑作坊往往隐蔽性强,善于跟监管躲猫猫,食品监管执法难度大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在食品安全高度关切的形势面前,东莞“臭脚米粉”、“臭脚猪肉”等毫不收敛,监管之“网”织得不够密、执法力度不够大,显然也是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东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证实:从6月中旬开始,东莞市已经正式启动新一轮的食品安全整治,并重点通过视频监控,避免“臭脚米粉”现象的再度出现。但值得深思的是:“臭脚米粉”之后,为何还有这么多的问题食品走入公众视野?
显然,光整治、关停那些被曝光的“黑作坊”还不够。一些“黑作坊”生产设施简陋、违法成本低,为应对“曝光一处,严惩一处”的突击式整顿,往往打起运动战——被曝光、查处后,换个“马甲”、锅碗瓢盆挪个地方,就可重敲锣另开张。正视这个问题,才是当前食品安全整顿的重点。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提高这些黑作坊老板的违法成本。除了查处、关停他们建立的“黑作坊”外,还应大幅提高罚款额度,让黑心商家没胆量、没本钱再开张。切切实实将有毒、有害食品经营当作荼毒生命的犯罪来打击,才能真正震慑那些不法分子。
近两年,为了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不少省市都建立了食品安全“黑名单”,东莞市也不例外。然而,现实的问题是:这些“黑名单”往往针对违法企业,对规范运营的大企业比较有效,对点多面广的个体户、手工作坊意义不大。基于东莞市的市场特点,有必要探索出一套专门针对小作坊、个体户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只有通过法律手段对不法经营者的严惩,通过“一次违法,终身禁入食品行业”的制度发力,才有可能真正扼住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