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骗人”源自类似品混入
张艳介绍,自国家“保健食品良好生产规范”(保健品GMP)实行以后,提高了营养保健食品的生产门槛,不符合GMP要求的企业不得生产销售。目前浙江省通过GMP认证的220家企业都是硬、软件条件达标的。鲍强军也指出,作为正规的营养保健食品,整个审批权始终在国家卫计委和国家食药监总局,审批门槛很高。一个品种必须通过严格的专家认证,各种安全性的研究。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冠了“保健”两字批准文号的企业,总体上还是比较正规的。而打着保健 品旗号,并没有申报保健食品批准文号,这一类企业,利用监管缺位致伪劣产品在市场上泛滥,是导致整个行业口碑变差的根本原因。张艳表示,现在老百姓误认为保健品是骗人的,主要还是因为很多“类似品”混入了其中。就如同食品行业一样,由于市场上存在一些伪劣食品,难道就可以推断所有食品都是不好的?
据了解,如今60%保健食品销售是通过非柜台形式销售。张艳表示,非柜台销售是指不在药店、超市、专卖店就能买到的,对政府监管造成了很大困扰。所以一些投诉产品可能就不是从正规的地方买的。“以前对于保健食品,不在超市买就在药店买,现在销售方法很多,有网销,还有一些是会销。我们协会认为会销本身还是有可取部分,只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办事,用什么销售方式应该允许尝试。”
据介绍,食品安全问题现成为政府最重要的严管领域,营养保健食品作为食品安全的一个领域,已列入了食品安全中一项重要工作。国家食药监总局启动了全国性的打“四非”(非法生产、非法添加,非法宣传、非法经营)的专项整顿。鲍强军表示,打“四非”对整个行业的规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张艳指出,就目前的行业现状而言,一方面需要国家加强监管和整顿来保护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消费者自身也应该掌握科学营养知识,理性食用营养保健食品,绝不能将营养保健食品等同于药品,严守科学用量。在购买营养保健食品时,要学会看标签和说明书。一看是否标有营养保健作用和适宜人群,二看营养保健食品的食用方法和用量、功效、成分、名称,以及标签上的营养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其中,营养保健食品标识俗称“蓝帽子”,下面有“国食健”字样。
营养保健食品业成为大健康支柱产业
鲍强军认为,未来,中国营养保健品行业会作为国家大健康产业非常重要的一个支柱产业。“因为目前整个中国最突出的健康问题就是各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以及人口严重的老龄化。这些大量的老年慢病人群的存在意味着需要大量针对老年保健、慢病调理的营养保健食品。”同时,他指出,针对这种慢病的发生和发展,现在完全以临床治疗为主的观念是滞后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有个人体型偏胖,血压85/135,去看医生,医生说没事。但过了几年后他的血压到了90/140,就变成高血压了,再去找医生,医生测几次明确了是高血压。可得了高血压怎么办?医生说吃药。降压药怎么吃?终生服药。”鲍强军表示,很多临床诊断出来之后,许多慢病都变成了不治之症。这种完全以临床治疗主流概念,轻易地把人分成健康的和有病的。事实上,这种临床观点仅适用于传染性疾病,并不适用于慢病的预防保健,或者说慢病群体的防治应用。鲍强军强调,慢病的主角不是医生,是病人自己。因为慢病的发生、发展很多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有关。
由于每个人总有一个相对健康到亚健康的过程。在这个亚健康的过程中,当他的生理机能已经出现明显改变的时候,他最需要的既不是药品,也不是仅仅某一些体育锻炼的生活方式改变,还应有针对性的日常营养保健食品,它的功能就是对某些身体的机能起调理的作用。鲍强军指出,“对于慢病高发,营养保健食品起的是食补食疗的补充作用;老龄化养生,它起到了帮助老年人颐养天年的需求作用;临床用药后期的康复,营养保健食品起了调理作用;亚健康人群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时,营养保健食品起到了不需要用药,只要吃对食品的作用。”